原文
訓曰:凡人行住坐臥,不可回顧斜視。《論語》曰:“車中不內顧。”《禮》曰:“目容端。”所謂內顧,即回顧也。不端,即斜視也。此等處,不但關於德容,亦且有犯忌諱。我朝先輩老人,亦以行走回顧之人為大忌諱,時常言之,以為戒也。
——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
白話
一個人在行走、停留、端坐、躺臥的時候,都不可以回頭看或是斜眼瞧。《論語》裏說過:“坐在車子裏不回頭看。”《禮記》上說:“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謂的內顧,也就是回頭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視。這些地方,不但關係到是否具有符合禮儀的容貌、儀容,而且關係到是否觸犯了忌諱。我們**先輩老人,也把行走時回頭看的人看作是犯了大忌諱。因此我時常提醒你們,要引為鑒戒。
家訓史話
“行止端方,目不斜視” ,在談話時,無論你出於何種動機.斜眼看人會使對方覺得你輕蔑他,或者有敵意和挑釁之傾向。我國古代對舉止就有"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的審美要求。正確而優雅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風度、有修養,給人以美好的印象;反之,則顯得不雅,甚至失禮。舉止是一個人自身修養在生活和行為方麵的反映,是映現一個人內涵的一麵鏡子。沒有優雅的舉止,就沒有優雅的風度。在辦事活動中,優雅的舉止、高雅的談吐等內在涵養的表現,會給人留下更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孔子禮治必須表現在起居飲食之上,也就是是說,生理、心理的活動是有一定的秩序,便得有要一定的規範化和合理性;論語有言 “食不語,寢不言”,“升車馬,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意思是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以免影響到消化;睡前嘮叨不絕會使思緒興奮,不得安寧,因而影響入睡。上車時,一定先正麵站立,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裏,不回頭向車內看,不高聲快速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曾國藩用八個字來講:“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在古代,讀書人是為數不多的一部分,他們的思想很複雜,心眼也多。比如說水泊梁山那一百零八個草莽英雄,真正的讀書人隻有軍師吳用等幾個,其他英雄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想就怎麼做。但吳用就不一樣,當盧俊義為晁蓋報仇以後,宋江要推盧俊義坐頭把交椅,吳用是反對的,但他不說,使個眼神,黑旋風李逵就跳出來丁。吳用也許考慮自己的身份,帶頭反對,不給盧俊義麵子;但從另一方麵來講,他不出麵,至少不會得罪盧俊。萬一宋***命堅持晁蓋臨死前的諾言——誰為他報仇,誰就坐頭把交椅——那盧俊義還是要坐的,吳用自己不出麵,兩人都不會得罪,何樂而不為呢?李逵、武鬆等血性漢子就不會有這麼多心眼了。
讀書讀進去了,就在心裏積儲了一種氣功態。換句話說,讀書人長期在練氣功,氣質與常人也有不同。但他們當中也有心懷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騙別人妻女財物聲名的不義之士,在文儒雅土、謙謙君子的文明麵紗掩蓋下,該如何識別呢?這就要看骨相察神,心有所動,眼睛會流露出變化,這其實就是在由眼睛察神。不論神光內斂,鋒芒外顯,神所傳遞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蓋不了。
古訓今鑒
眼睛是人體傳遞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達出人們最細微、最精妙的內心情思,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個內心世界。一個良好的交際形象,目光是坦然、親切、和藹、有神的。特別是在與人交談時,目光應該是注視對方,不應該躲閃或遊移不定。目不斜視,除了是禮儀舉止之外,也未嚐不是衛生和養生及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