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好為誑語者,不止所言不信,人並其事事皆疑之。
——申涵光《荊園小語》
白話
經常說謊的人,不僅是他所說的話別人不信,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也會讓人懷疑。
家訓史話
晚清重臣李鴻章,生前身後都遭到詬病。1863年春,李鴻章率軍攻打蘇州。主持蘇州防務的太平軍主帥譚紹光,與部下郜雲官等將領不合。李鴻章探知這一內幕,立即安排原是太平軍降將的手下程學啟前去勸降,承諾郜雲官如果肯斬殺主帥譚紹光,獻出蘇州城,朝廷將封他為二品武官。郜雲官等見太平軍大勢已去,早已萌生降意,雙方一拍即合。
協議達成,郜雲官仍心存顧忌,他害怕萬一投降之後,李鴻章出爾反爾怎麼辦?思來想去,郜雲官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由英國人戈登出麵作保,否則免談。戈登是李鴻章的密友、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洋槍隊”頭子,同是虎狼之師,郜雲官對此也清楚。兩害相權取其輕。與李鴻章相比,郜雲官更相信英國人的信用。
李鴻章為了盡快拿下蘇州城,爽快地答應了郜雲官的條件,由戈登當麵作證,雙方折箭為誓,相約起事。幾天後,郜雲官等八將依計行事,刺殺主帥譚紹光,迎淮軍入城。但投降後的郜雲官卻不想解散舊部,而是向李鴻章提出請求,將自己的部隊編入淮軍。這讓李鴻章疑心大發,殺機頓起,先前的承諾早已拋到腦後。當晚,李鴻章先將戈登支開,安排刀斧手埋伏帳下,然後傳令宴請郜雲官等八位降將,說要論功行賞,以示慶賀,亂刀齊下,八顆人頭當場落地。
戈登很快知道了真相,他惱羞成怒,在抱著郜雲官的首級痛哭之後,拿著左輪手槍在蘇州城內四處尋找李鴻章,要與他決鬥。
本來就是流氓強盜頭子的戈登之所以憤怒,並非要主持什麼公平與正義,而是完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作為事先約定投降的見證人,現在李鴻章言而無信,等於讓自己也背上了失信的惡名。戈登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怒不可遏,急於為自己正名。
李鴻章自知理虧,隻好躲起來,避而不見。戈登不依不饒,又向各方寫信,揭露李鴻章的殺降醜聞。他還向清政府建議,立即將李鴻章撤職查辦,並將蘇州城交還太平軍。李鴻章為平息事態,厚葬了被殺的太平軍將領,並在報上發表聲明,說蘇州殺降是清政府的決定,與戈登無關。由清廷賞賜戈登一件黃袍馬褂,方才平息了事端。
古訓今鑒
法國作家左拉說:“失信就是失敗”。李鴻章失信殺降不但顏麵無存,而且再難取信於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