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係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 晉·陶潛《閑情賦》:“神儀嫵媚,舉止詳妍。”《後漢書·馮異傳》:“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過:“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養。”

品行在人的生命價值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立身之本,成功之基。古人講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排在首位的。“百事德為先”,一個人如果品行不端,道德敗壞,必然導致人心相背,難以在社會立足,從而失去建功立業的起碼條件。如果把人的事業比作一個木桶,它的桶壁是由知識結構、思維水平、工作能力等多個木板組成,而品行則是這個木桶的底部。沒有良好的品行作依托,即使能力再強、水平再高,也不會成為事業的成功者,甚至沒有立身之本,生存之基。

優秀的品行有賴於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知行合一。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人的一生隻有幾個十年。二十歲前心智太淺,悟不到,勢必行而不知。二十歲到三十歲,心太浮躁,行不到,勢必知而不行。待到三十歲後,晚矣。牛頓曾說,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我們,也為我們孕育了它的精華。本書篩選了彰顯中華教育智慧的家訓名言及曆代人物的品行故事,讀曆代智者教育子孫後代的教導為“知”;看曆史人物如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