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源於古印度的石窟造像藝術自公元3世紀傳人中國後,分別於公元5世紀和7世紀前後,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現存於盂縣境內的大多數佛教石窟寺就是在這兩個時間段中完成的。另外還有部分宋代造像遺存。民國時,曾兩任盂縣縣長的稷山人王堉昌所著的《盂縣造像錄》、《盂縣金石誌略》對盂縣的佛教石窟造像遺址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述。根據他的記述,當時盂縣境內共存有各類石窟造像遺址30多處。但是現在有跡可尋的約20處,且大多損壞嚴重。此外,還存有部分以佛教內容為題材的石雕碑碣造像石刻。
作為佛教藝術的象征和曆史見證,盂縣的石窟造像技藝反映了不同曆史時期佛教在盂縣的分布和發展狀況。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遺存來看,多為北魏至隋唐時的摩崖造像。今南興道村的千佛山曾在興和三年(541)建有“千佛寺”,這是已知史料中記載的較早的盂縣佛教寺院。碧屏山上的陸師嶂有千佛洞,有佛寺,但是“陸師嶂”的命名卻來自於“相傳唐時有6位道人在此羽化成仙”,典型的早期佛道融合的痕跡。從地域上看,摩崖造像在現在的盂縣境域各地均有分布,有些還是在人跡罕至的山區僻野,可見佛教在盂縣傳播的早與廣,這和當時北方地區的佛教大環境是相吻合的。
重新走閱凝視這些石窟造像遺存,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視覺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在於心靈的震撼。盡管它們斑駁滄桑,盡管他們飽經風霜,也盡管它們損毀破敗,但作為人神情感與心靈交流的文化遺存,仍默默展示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迷人魅力和不同時期盂縣地區高超的石刻雕鑿技藝,讓人折服、驚歎,流連忘返。
千佛寺摩崖造像。千佛寺摩崖造像位於盂縣南興道村的千佛山。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東魏興和三年複修,是史料記載盂縣境內始建年代最早的廟宇,今無存。寺廟旁側原鑿有大型壁龕3處,分左、中、右布局,周圍營造有小型窟龕多區,共有石雕造像總計1100餘尊,營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開元(618)時期,長達200餘年。
現僅存居右壁龕一處,平麵為長方形,無後室,舉高5米,闊寬8米,麵積達40平方米,以營造塔狀佛龕為主。其左麵造像共21層,正中央鐫著象征皇帝的主佛像一尊。其間鐫刻有“王淩、趙霈、張好郎……造像”、“清信女造像”、“永熙元年造”、“千佛寺,前趙郡太守嘉殷州刺史河間邢生造像、興和三年造”、“徐州長史景略”等文字。此處造成像總計900餘尊。
石佛灣摩崖造像。現存於下莊村石佛灣,石壁上鑿兩佛龕。右龕高90公分,寬60公分,刻有佛像三尊。右龕高50公分,寬40公分,分上下兩層排列,上層造像三尊,下層造像兩尊。右龕佛像下麵刻有“永熙二年五月十六日弟子父母造像一去,皇帝陛下祭……”。左龕上刻有“永熙二年五月十八日林寺道閣造像一區,為七世父母所生,合門大小末每原貢上……”、“王平、閻禰”等。永熙二年是公元533年,是北魏孝武帝的年號。
諸龍山摩崖造像。現存於諸龍山。壁龕高700公分,寬500公分。刻有佛像三尊,主像盤坐在蓮花座上,身高38公分,陪像居左右兩側。左側壁刻有“大齊天統四年……”等字。天統四年是公元568年,天統北齊後主高緯的年號。
陸師嶂千佛洞摩崖造像。陸師嶂位於藏山之南的碧屏山上。山腹建玉帝廟,廟後有“千佛洞”、“千佛池”。四周壁上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摩崖造像600百多尊。多種資料記載,此造像為北魏、北齊時所造。造像間有“法界眾生一眸成佛,仰為上父,現在老親及造一觀世音像”的文字。廟西還有僧院禪房遺址。相傳唐時有六位道人在此修煉,羽化為仙,故名“陸師嶂”。這裏有佛有道,體現了不同時期佛道在這裏發展傳播的經曆,是曆史悠久的盂縣古文化遺址。
上文村摩崖石刻。在今上文村的石佛山的山腹中,有一塊長50米,高約10米的石壁。壁麵鑿造神龕3組,內刻佛像21尊。龕多為圓拱形,造像組合有佛、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等。石壁上刻有“大唐上元初年九月丁未十八日甲子”以及21位捐資造像的節婦寡母的姓氏等記載。
石佛山摩崖造像。位於石佛村的石佛山山間的一處平整石壁上。整個石壁高3米,寬5米。壁上鑿有一處石龕,高寬均為72公分左右。龕內有石佛造像3尊,其中主佛盤膝端坐於蓮花台上,坐像身高40公分,蓮花座高18公分。兩尊陪像分立於主像左右,身高30公分。落款“皇祐四年辰歲五月日”尚依稀可辨。“皇祐”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皇祐四年”為公元10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