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駱駝的分類和進化(1 / 3)

一、駱駝的動物學分類

駱駝(學名:Camelidae)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有胎盤亞綱、偶蹄目、團蹄(胼足)亞目中惟一的一個科,駱駝科又可以分為三個屬和六個種,分別為:駱駝屬,包括單峰駝(野單峰駝和家單峰駝)和雙峰駝(野雙峰駝和家雙峰駝);生活在美洲的羊駝屬(無峰駝),包括原駝和家羊駝;駱馬屬,包括駱馬和羊駝。目前野單峰駝已經滅亡。

二、駱駝的起源和進化

古生物學家對地質化石的研究證實,駱駝起源於北美洲的“原柔蹄類”,見於新生代的始新時期(距今約5500萬年)。目前生存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駱駝是對環境適應和自然選擇進化的結果。

在始新世末期(距今約5000萬~3500萬年),北美洲氣候溫暖濕潤,遍生茂密多汁的灌木林。當時有一種原柔蹄類的動物,體小如兔,牙有44枚,體型很接近原始獸類,前肢略短於後肢,前腳有四趾,但旁邊兩趾已顯著變小。

待到漸新世中期(距今約3900萬年),由於北美洲的海拔升高,地麵變得硬而幹燥,灌木林減少,草原麵積日益擴大,草質變硬。“原柔蹄類”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逐漸進化為“二趾原駝”,形似綿羊而稍高,齒仍是44枚,前、後肢隻三、四趾著地,旁邊二趾完全退化。

到中新世末期(距今約2500萬年),一部分“二趾原駝”體型繼續增大成為“原駝”,體形與現代駱駝很相似。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爾卡德附近,發現了1000萬年前的化石層,其中有犀牛、原駝和馬的化石,這說明駱駝的發源地在北美洲。

再從喜馬拉雅山、西伯利亞、巴西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堪薩斯等地發現的化石來考證,駱駝曾在第四世紀冰期(距今約100萬年)由北美發源地分成兩路,大群遷徙。其中一路是經白令海峽至東半球,到中亞和蒙古高原滿洲裏較寒冷的幹旱地區,進化成為雙峰駝(Camelusbactrianus)。另一支跨過大陸幹旱中心,進入到東歐。在南俄羅斯和羅馬尼亞一帶,都發現了不同種型的駱駝化石。這些不同種型的駱駝,有的穿過中東,橫過北非,向西遷徙,遠達大西洋,向南達坦桑尼亞,有的到小亞細亞與非洲比較炎熱的荒漠地帶及印度北部幹旱平原等地方,演變成為單峰駝(Camelusgromedarius)。該單峰駝背有脂峰,頸長而彎曲,體型呈特有的高方形;四蹄以指(趾)枕著地;複胃,有3個胃囊,結構也與其它反芻獸不同;駝的紅細胞呈橢圓形。所有這些,都使它有可能成為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主要畜種。

原柔蹄類除了進化成現代單峰駝和雙峰駝外,另一路“二趾原駝”南進至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經過長期退化,成為紅色美洲駝和南方駝馬的始祖。背上無峰,稱為“無峰駝”,成為現代的原駝(Lamahuanacos)、駝馬(Lamavicugna)、美洲駝(A.glama)和羊駝(Lampacos)。原駝與駝馬至今仍為野生。美洲駝和羊駝是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國飼養較多的家畜,峰數約在720萬峰左右。羊駝體重約70kg,主要供產毛用,平均產毛量為1.8kg,毛較細,價格是羊毛的2~3倍。美洲駝平均體重在120kg左右,主要供役用或肉用。這4種動物與駱駝相比,不僅體重和團蹄小,更主要的是沒有駝峰,從分類學上看,它們既不同種,也不同屬,但均屬駱駝科。

三、駱駝的馴化時間和地點

家畜的馴化曆史,是同人類的文化發展密切聯係著的。人類是在新生代的第四紀出現的。考古學家通常把人類曆史分為下列幾個時代:舊石器時代:約15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約6000~8000年前;銅器時代:約3000年前;鐵器時代:約1000~1500年前。

各種家畜的馴化時間,多發生在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時代,距今約1萬餘年。因為這時人類已能創造較複雜的工具,並初步掌握了動物的特性,捕得的活動物日益增多,特別是幼齡動物,既易捕捉,又易馴養,於是就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通過馴養而逐步馴化為家畜。曆史上也有“狗獸以為畜”的記載,這說明畜牧業是狩獵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

駱駝的馴化比其它家畜稍晚,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4000年。其原因是野駱駝多分布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而人類對這一地區的開發利用比其它地區晚。另一個原因,是野駱駝的馴化難度也較大。

有關雙峰駝的馴化地點,據出土化石和文字曆史記載都證明,我國是較早馴化雙峰駝的國家之一。近幾十年,先後在北京、山西、河南等省區的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了“類駝”化石。又在內蒙古黃河流域的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名為“諾氏駝”的化石,形狀與現代駱駝很相似。據考證,這很可能就是現代雙峰駝的野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