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溯源
“新年”與“元旦”
在現今人們的印象裏,我們所說的“元旦”便是指公曆的1月.1日,這一天也被稱為新年。但是,在我國長期的傳統節日習俗中,“元旦”並不是這一天,而是農曆的正月初一(即現今的春節)。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初”、“始”之意,“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元旦合稱意為“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南朝梁蕭子雲《介雅》詩中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的詩句;《晉書》中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記載。這是“元旦”一詞見諸史籍的較早記錄。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據文獻資料記載,中國人過新年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它是在虞舜時興起的。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做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但正月初一是從哪一天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不太統一的。夏朝的夏曆以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曆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因避秦始皇“贏政”的名諱,故稱正月為端月),即十月初一為一年之開始。這就是史書中通常所說的“夏朝建寅,商朝建醜,周朝建子,秦朝建亥”。從漢武帝“太初改曆”起,才規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這一習慣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這就是夏曆(農曆或陰曆)的新年,但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新年(元旦)。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華民國,決定采期驅邪除穢,幹幹淨淨迎新年。除夕之夜,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一起守歲,敘舊話新,其樂融融,習慣上稱“團年”。歲後迎新納福,張燈結彩,親朋好友拜年的活動熱鬧非凡。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各地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傳統的娛樂活動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的風俗燃放煙花爆竹
在古代爆竹最早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據漢代東方朔所著古代誌怪小說《神異經西荒經》記載,古時西方深山中有一種怪物,名叫山臊,“身長尺餘”,“性不畏人”,時常偷偷侵害人,“犯之令人寒熱”,使人得寒熱病。但是它怕火、怕響聲,於是人們就把竹筒放到火堆裏燒,讓燃燒時竹節發出的劈裏啪啦的爆裂聲,把山臊嚇跑。由此可以看出,爆竹最早可以說是起源於早期先民們的避邪驅鬼,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後來慢慢發展為具有喜慶色彩的慶祝工具。
據史書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詩經小雅庭燎》篇中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竹竿之類燃燒後,竹竿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唐人詩中稱“爆竿”。陳久金、盧蓮蓉在其《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一書中談到,爆是動詞,爆竹即是在燃燒竹子時,使其破裂而發出劈啪之聲。火藥出現後,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後人卷紙為之,日“爆竹”。
南北朝時,人們在過年時燃放爆竹就已形成了習俗。對此,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得很清楚:“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淩晨燃放炮仗的由來。清顧祿的《清嘉祿》中則直接稱之為“開門爆竹”:“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雲辟疫癘,謂之‘開門爆竹’。”因此,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煙花又稱“焰火”或“禮花”。由爆竹演變發展而成。煙花沒有爆竹清脆的聲響,但卻有變幻無窮、色彩紛呈的圖案。相傳煙花始於隋唐,盛於宋。北宋時煙花製作已很精致,南宋時節日盛行放煙花,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宮漏既深,始宣放煙花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清高士奇《燈市竹枝詞》中寫道:“火樹銀花百丈高,過街鷹架搭沙篙。月明簾後燈籠錦,字字光輝寫鳳毛。”絢麗多彩的煙花與聲聲爆竹相輝映,將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熱鬧非凡。
如今,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也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寓意著“幸福”,還有‘:福氣”、“福運”等含義。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趣的是,貼“福”字的風俗,在民間傳說中還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皇後的大腳有關。
有一年的過年期間,朱元璋到京城街頭民間微服私訪。他來到城南一處集市上,見不少人正圍觀議論一幅年畫,年畫上畫著一個赤腳女子(未纏足),懷裏抱著一個大西瓜。這本來應是一幅反映農民豐收年景後喜悅心情的普通年畫,但朱元璋看後心中大為不快,他認為年畫背後的寓意是“淮(懷抱)西(西瓜)婦人好大腳”,是恥笑淮西婦女腳大,進而是在嘲笑馬皇後的“大腳”,因為馬皇後是淮西人。於是他不露聲色,暗記在心。回宮後,便差人前去查詢年畫為何人所作,哪些人在圍觀,並記下住址姓名。對沒去參與和嬉笑的民眾,就在他們的門上貼一個“福”字。然後命令軍士就到沒貼“福”字的人家去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