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係統論文稿》擱筆之時,恰逢我從事科研工作30餘年,可謂無巧不成書。掩卷沉思,回首曾經的滄桑,有多少往事成為煙塵,但30餘年的從研經曆,是我人生的重要裏程,確有好多需要總結和汲取的東西,借這部文稿出版之際,采用後記的方式,作一簡要小結,以饗讀者。
1979年,全國開展了農業自然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工作,為開展這項工作,山西省政府決定在山西農科院成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並在全國招考農業自然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研究人員。當我得知這一消息後,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最後期限報了名,因為我是學地理學的,就報考了經濟地理專業。當時因工作忙,雖是草草複習了幾天,但那是全身心夜以繼日地幹,後匆匆在太穀縣的山西農業大學參加了考試。結果成績不錯被錄取。當接到錄取通知書時,來自社會的、家庭的、單位的諸多因素,走與不走,縈繞在我的腦際,因為我的妻子兒女都在臨汾,一家人在一起,和和滿滿,都有一個照應,這是其一;其二,自己發展是走行政之路,還是走研究之路,這些都是關係我家庭和發展的大事,一時難以下決心。後來在同地報考的王學萌同誌(他是在臨汾鋼鐵公司塔兒山鐵礦工作,報考了水文地質專業,也被錄取)解勸和商討下,最後還是下了去做點研究的決心。於是在1981年3月我們兩個人一起相伴來到太原報道。從此我告別了從大學畢業到黨政機關工作這段經曆,從臨汾團地委考入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現為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開始了我的科學研究事業。屈指一算已經過去了30多個年頭,有道是歲月靜好,人無回程,人生幾何,能有幾個30年。雖說在這段歲月裏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之事,但也有風風雨雨,是是非非,平凡而不平靜的經曆。
在考入科研單位的第一年(1981年),我就與一起考來的10多位同誌到晉西三川河流域考察,說是練兵,具體負責區域經濟方麵的調研工作。第二年,也就是1982年,就由山西省委下鄉辦抽調擔任組長在洪洞縣萬安鎮韓家莊整頓後進支部工作一年,這是我第一次擔任工作組組長負責一個村的整頓支部工作,吃派飯,住農家,和農民朝夕相處,和黨員一起學習討論、研究支部整頓工作,和村幹部研究討論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確實是我學習、鍛煉、提高較大的一年。1983年工作隊(組)任務完成,又回所裏搞科研。就在這一年院所兩級調整領導班子,經民主推薦,組織考察,1984年2月山西農科院黨委決定任命我擔任山西農科院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後兼任副所長。從此又開始了黨務和行政管理工作。1991年我又被山西省委下鄉辦抽調在婁煩縣天池店鄉河北村擔任工作組組長下鄉蹲點整頓後進支部工作一年。這一年也是我和黨支部一起抓黨建,促發展;和農民兄弟並肩工作,體驗農村、感悟農村、學習鍛煉、提高較大的一年。也就在這一年山西省委在農口公開選拔副廳級領導幹部,經組織推薦我參加了這次公開選拔。通過筆試、口試、在清徐縣實地調研撰寫論文,成績不錯,進入組織考察名單。經省委組織部考察,列入省委副廳級領導後備幹部,決定在長子縣擔任副縣長掛職鍛煉。經過兩年多的鍛煉之後,擔任山西農科院宣傳部部長,後任計劃財務處處長至今。
屈指算來,我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純粹是搞研究,說實在的,也就是1981年和1983年不足兩年的時間。從內心講,我從黨政機關考入科研單位的初衷是想搞點研究,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而沒有想搞什麼管理,更沒有想當什麼“官”。但曆史的選擇往往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己的選擇往往要服從社會的需要或組織的決定。現實生活就是如此。由於工作中心的變化,八小時的工作時間基本上在忙於管理方麵的事情。這樣一來搞研究幾乎成了業餘。盡管如此,我對科研的興趣、對學術的追求矢誌不移,搞一點研究、寫一點東西也就成為一種良知和信念的堅守,也是我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之道,可謂其樂無窮。
回顧在科研單位工作的30餘年,我把自己的這段研究經曆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1884年,是我學習、鍛煉、適應、提高,專業立基階段。我從黨政機關進入科研單位搞研究,可以說是從零開始,有一個學習、適應、進入狀態的過程。這一階段主要是參加了三川河流域綜合治理考察研究,在實踐中學習、鍛煉提高,執筆完成了我從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個專題研究報告(也可以說是處女作)——《晉西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發展戰略》,收錄在《晉西三川河流域綜合考察研究》,後來這一研究成果獲山西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國家計委)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的全國國土班為期半年的學習,在專業理論上進一步得到深化與提高,為今後科學研究奠定了更加紮實的基礎,也可謂專業立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