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可持續發展係統整體論(2 / 3)

綜上所述,人類在認識人與自然關係或處理人口與資源、環境關係上經曆了從依附自然、崇拜自然的自然中心主義觀念—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觀念—人統治自然、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的傳統自然觀念—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些觀念的變化反映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進步,是人類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中從不認識再到認識到理性升華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反映,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個係統整體過程。它告誡我們,人類不能再用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經濟的發展,不能再向大自然無限索取,不能再把環境作為任何廢棄物都能處理排放的“淨化器”和“容體”,不能再做危及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蠢事、傻事。人類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繁榮,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 可持續發展係統整體的構成與特點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係統有機整體,是由人口—自然—經濟—社會子係統組織的複合大係統。在構成要素上,它不是單一要素的機械組合,而是由諸多要素互相聯係、互相作用、互相製約、全方位協調的有機整體。在時間上,它不是一時的短期行為和當代人的需求,而是長久永恒的行為和子孫後代發展的需求。在空間上,它不是個別的、局部的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是全麵的若幹區域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能動地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係統內諸多要素,使人類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大係統。它追求發展的可持續性,即發展對現代人和未來人需求的持續滿足,實現現代人類與未來人類利益的統一;它追求發展的可協調性,即經濟與人口發展必須限定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實現全球性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它應具有以下特點:

(1)可持續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鼓勵經濟數量的增長,而且注重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資源、防止汙染,改變傳統粗放型生產和消費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適度的文明消費。

(2)可持續發展係統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人口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發展要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全球生態的良性循環,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3)可持續發展係統要求人口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道德修養。隻有高素質的人口群體才能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促進人類的進步和文明。

3 可持續發展係統整體大協調體係構建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全球性的艱巨複雜而又偉大神聖的係統工程,它涉及全世界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要求全世界社會各界、各階層和廣大民眾共同行動起來,積極參與關心支持,用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的共同價值取向來規範每個人的行為。因此,構建一個全社會共同遵循的可持續發展大協調體係,是當今社會的必然要求。

3.1 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體係

3.1.1 人與自然和諧觀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恩格斯認為勞動是人與自然關係的核心環節,隻有人的實踐,才能產生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勞動,人類取得了改造自然實踐活動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並使自然界的麵貌和人類社會麵貌都發生了根本改變。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製,即人有受動性的一麵。所以,人類不能過於自負,盲目以為自己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而濫用人的實踐力,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所以人類必須和自然界和諧相處,人類一方麵按照一定的目的用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使自然不斷地適應人類的發展;另一方麵,人類也必須改造自身,以適應自然界的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共同進化發展。

3.1.2 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觀

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有機整體。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一切發展的基礎,不僅追求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且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清潔生產、文明消費。可持續發展社會效益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要實現政通人和,人民健康、長壽、幸福地生活。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是保障和支撐生命的基本條件,為人類生存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此,在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

3.1.3 文明消費觀

消費模式作為人類文明的表征也經曆了原始生態消費、線性消費、循環消費,現在進入了文明消費,即可持續消費。其內涵或定義是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產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害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和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汙染物最小,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人類的消費要與時俱進,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費,要吸取發達國家高消費造成資源的巨大損耗帶來的一係列問題。發展中國家不能超前消費,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全人類都要提倡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形成文明消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