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再現黃河文明與黃土高原治理係統整體方略(2 / 3)

2.2.2 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引起黃河水源減少,進而斷流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嚴重破壞是黃河斷流的重要原因。據中科院寒旱所蘭永超副研究員研究,近40年來,黃河源區年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增溫幅度10年為0.08℃,加之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導致該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包括植被覆蓋率下降,植被生態退化,冰川退縮,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下降,植被退化率達26%~46%,土地荒漠化年擴展速度為52.93公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黃河斷流加劇。資料顯示,黃河斷流21次,斷流時間最長達200多天。近三四年來,黃河雖然未再斷流,但主要是有關部門調減各地區、各單位用水量的結果。進入2003年以來,黃河幹流出現嚴重旱情,蘭州段出現50年罕見水枯,河床大麵積裸露見底,往日黃河奔流的壯觀氣勢不複存在。據黃河水文部門監測,黃河幹流唐乃亥站(龍羊峽水庫入庫站)連續6個月水量為1956年建站以來的最小值。90年代以來該站平均年徑流量隻有169億立方米,較正常年份減少近30%,1991年至2002年這10年的產水量相當於正常年份7年的產水量。特別是2002年黃河上遊來水量在減少,8、9、10月三個月黃河唐乃亥站流量連續出現曆史極小值,全年來水量僅為110億立方米,不到多年平均值240億立方米的50%。主要支流來水也呈逐年減少趨勢。黃河文明受到嚴重威脅。

2.2.3 黃河水汙染嚴重威脅黃河文明

黃河水汙染已成為黃河流域的一大災害,據有關資料顯示,現在黃河水有50%不能飲用和灌溉。1994年黃河水質監測評價:黃河 Ⅲ類水質河長占31.1%,Ⅳ類占48.4%,Ⅴ類以上占20.3%。嚴重造成水資源喪失使用價值,可利用量減少,危及工農業產品質量和人的身體健康。估計全流域每年汙染損失10億元以上。這些汙染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地區沿黃河省區的西寧、蘭州、銀川、太原、西安、呼和浩特、包頭、鄭州等大中城市的農藥、化肥、工業廢渣、廢水、城市垃圾、汙水等。由於黃河水資源相對匱乏,加之利用率高,故自我稀釋淨化能力減弱,黃河生態功能減退,嚴重威脅黃河文明。

3 再現黃河文明,解決黃河斷流與黃土高原治理的係統方略

黃河斷流是嚴重威脅黃河文明的主導因素,而導致黃河斷流重要原因在於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惡化。因而要再現昔日黃河文明就要解決黃河斷流,要解決黃河斷流就在於治理黃土高原,再現黃土高原的良性生態環境。其整體方略是:

3.1 建立生態文明為中心的黃河與黃土高原良性生態環境係統整體

黃河的頻繁斷流,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發出了緊急呼籲:

——黃河文明還存在多少!

——黃河還能給予我們多少!

——母親河還能哺育我們多久!

——母親河你的乳汁還能淌多久!

——古老的黃河文明消失了!

——莫把黃河變成內陸河!

163 名兩院院士1998年發出了“行動起來,拯救黃河”的倡議,不少仁人誌士為解決黃河斷流建言獻策。作者認為要使黃河文明源遠流長,首要的問題是恢複黃河生態文明,而黃河生態文明和黃土高原生態文明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要把兩者融為一體,建設“兩黃”生態文明。重點要建設好黃河上遊源頭生態區、黃河中遊黃土高原生態區、黃河下遊入海口三角洲生態區。

3.1.1 黃河上遊源頭生態區建設

黃河源頭的青海省森林覆蓋率隻有2.5%,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黃河斷流與源頭地區過量砍伐生態環境惡化有著緊密聯係。青海全省500萬人口,現在每年植樹3.33萬公頃,按這個速度,森林覆蓋率每提高0.1個百分點,需要20年。有人計算,在延安一棵樹長3年不如在廣東長1年,而在青海,一棵樹長10年不如在廣東長1年。可見,源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麵臨巨大的挑戰。但隻要狠下一條心,念好生態經,生態文明是有希望的,事實上有的地方已經在享受生態建設的成果了。湟源縣小高陵村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地方,經過40年的艱苦努力,在村莊四周的山上種起了條條綠色林帶,植樹40萬棵,森林覆蓋率達到40%,糧食畝產由75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全村450戶,每年林業收入在5萬~7萬元。平安縣在東溝的宜林山坡種植了166.67公頃落葉鬆和1466.67公頃青海雲杉,森林覆蓋率由2.58%提高到12.5%,山裏一條過去經常幹涸的小溪已長年不斷流,最大流量從0.4立方米/秒增加到1立方米/秒。為此,要在黃河源頭大力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再現源頭良性生態係統。

3.1.2 黃河中遊黃土高原生態區建設

要重點抓好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前麵已經論及黃河生態嚴重問題是泥沙,而泥沙90%來源於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故此搞好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是減少黃河泥沙的根本措施。

回顧48年治理黃土高原的曆史,黨和政府對黃土高原進行了一係列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統計,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水土保持減少入黃泥沙年平均3億噸。水庫、淤地壩的作用占了90%,其他措施僅占10%。其原因主要在於林地麵積不大,沒有把造林種草麵積落到實處。例如,山西省1949~1985年37年累計造林麵積445萬公頃,而該省1985年底統計宜林麵積一共才有418.8萬公頃(《山西經濟年鑒1996》),顯然水分太大。而且按此統計計算,山西省森林覆蓋率將達28.47%,比當年統計的森林覆蓋率13.87%超出一倍還多。還有個別地方上報完成造林麵積累計數超過了總土地麵積。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植樹造林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是一種單一行為。每年都由國家、省、市、縣層層下達計劃指標和經費,但這些計劃指標和經費使用沒有和廣大農民的切身經濟利益緊密掛鉤,僅僅是行政主管部門的一種完成任務“手段”,農民很難有積極性。

再一個問題是,相當一個時期以來,黃土高原許多水土保持成功試點不能在廣大的麵上推廣。究其原因,顯然是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如果沒有像試點那樣巨大財力、物力的投入,要推廣那些試點經驗是不可想象的。這裏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種作物與種樹(草)的比較效益問題。在沒有脫貧致富前,農民考慮眼前切身利益要比考慮長遠公益事業多。一般種植物當年就能見效益,哪怕是一點,而種樹則不然。因此,要解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問題,必須先解決上述問題。

當前國家在黃土高原實施退耕還林補貼政策,為該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家給錢要被子(植被),地方調整農業結構要票子(錢),已成為推動該區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兩大驅動力。農民退耕1畝耕地,政府補貼100公斤糧食、50元種苗費和20元管理費。把國家、地方和農民的利益連在一起,調動了農民的植樹種草積極性。但在5~8年後,國家會逐步減少和取消退耕還林補貼,黃土高原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以確保在遭遇災害或其他不可預見的困難時,依然能做到“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這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所在。其出路和措施在於:一是解決好吃飯(糧)問題。現在退耕國家補糧,吃飯不存在問題,將來國家不補了怎麼辦?回答是立足黃土高原的,每人建設2畝高標準基本農田,自己解決吃飯。在戰略上實施囤糧寓田,在戰術上實行“立足區域,基本自給,適當調劑,以豐補歉,突出特色”。二是解決好致富問題,在退耕還林中,注意發展經濟林;在退耕還草中發展圈養畜牧業。同時發揮本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如利用環境無汙染條件,發展有機產品或綠色產品。隻要把吃飯和花錢兩個問題解決好了,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提高綠色植被覆蓋率,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減少黃河泥沙就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