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獻血
每期專欄
真的有藍血人存在嗎?
人的血液也有不是紅色的。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生理專家韋西在探險時,在智利的6000多米的高山上看到了許多適應力極強的部落人。這些人血液呈藍色,遍體均呈藍色。普通人無法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很好地勞動和生存下來。
韋西解釋:“藍血人”的形成與缺氧有關。在缺氧的條件下血紅蛋白可以變成藍色,而這些人的血紅蛋白要比普通人多得多。除了智利高山上的“藍血人”外,世界上還另外發現了200多名的“藍血人”,不過這是罕見的遺傳疾病,是缺乏一種特殊的酶引起的。
通常輸血需要加溫嗎?
通常在輸血速度不快的情況下血液是不需要加溫的。目前對於血液加溫的問題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給受血者機體或肢體保暖比給血液加溫更重要。
常需要進行血液加溫的情況有:
(1)大量快速輸血:成人>;50ml/(kg·h),兒童>15 ml/(kg·h);
(2)嬰兒換血療法;
(3)受血者體內存在具有臨床意義的冷凝集素。
血液不得在沒有任何監控的條件下加溫,如在—個裝有熱水的容器中,這樣可導致紅細胞破壞而發生溶血。血液加溫必須有專人負責操作並嚴密觀察,最好在專用血液加溫器中進行。如無此條件,可將血袋置於35℃~38℃水浴中,輕輕搖動血袋,並不斷測試水溫,15分鍾左右取出。加溫時需注意:①水溫不得超過38℃,以免造成紅細胞損傷或破壞而引起急性溶血反應;②加溫過的血液要盡快輸注,因故不能輸注不得再進入貯血冰箱保存。
如何確保血液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將血液安全列為全球7項重點衛生工作之一。
隨著血液檢測手段的不斷進步,血液安全較先前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證。但由於受檢測水平的限製,某些獻血者感染病毒後血液中已存在可致病的病原體,而我們的檢測手段目前尚不能發現相關的病原體標誌物。也就是說有一些靠現有檢測手段確認合格的血液實際上並不合格,此類血液輸給患者同樣可能引起感染。因此要提高血液安全性,光依靠檢測技術的提高是不夠的。
無償獻血是保證血液安全的前提和基礎,許多不適合獻血的疾病和情況,如高危行為史(男男性行為、多個性伴侶、嫖娼史、吸毒史)、既往病毒感染史、過敏史、瘧疾流行區旅行史等,獻血者在獻血前填寫“健康情況征詢表”時應該如實填寫。但是,當獻血者不是自願無償獻血者,而是為了獲取經濟報酬來獻血時,他們就會千方百計隱瞞所有可能使他們不能獻血的情況,而許多情況如果獻血者本人不如實反映,醫生是無法通過體檢發現的。
國內外的大量數據證明,自願無償獻血者的各種輸血相關病毒的感染率低於職業賣血人群。這是因為,自願無償獻血者一般都受過正規教育,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婚姻狀況穩定,有較高的素質和修養,生活方式健康,因此相關病毒感染概率低。職業賣血人群一般處於社會底層,沒有穩定收入,許多人涉及嫖娼、吸毒等容易感染經血液傳播病毒的高危行為,其輸血相關病毒的感染率明顯高於無償獻血者和一般人群。因此WHO大力提倡推行無償獻血,並將其列為血液安全戰略的重要部分,成為保證血液安全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