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回想一下,言情片中經常出現的約會場麵:一對甜蜜的戀人正坐在茶館或者咖啡廳,悠閑地品嚐著香茶或咖啡。他們的表情動作有什麼特別嗎?
他們是不是時不時地做著同一種表情或同一個動作,就像鏡外的人和鏡裏的影一樣?一方用手摸摸頭發,另一方也用手摸摸頭發;一方蹺起二郎腿,另一方也跟著蹺腿;一方捂著嘴笑起來,另一方也跟著捂著嘴笑;一方舉起了杯子,另一方也隨之舉杯……看到這樣一幅畫麵,你有什麼感覺?
是不是感覺很溫馨、很浪漫,感覺這兩個人關係親密、相互愛慕、心心相通?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呢?
因為他倆的步調是如此一致。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感覺是有道理的。
人與人之間這種表情或動作的一致被稱之為“同步行為”。“同步行為”不僅存在於戀人之間,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
一對感情篤厚的姐妹,同時看到一盆迷人的蝴蝶蘭,一個張大嘴巴,說“哇!”在同一時間,另一個的反應也一模一樣。
一對心有靈犀的朋友,一起觀看籃球比賽,眼看球就進了卻又出了籃,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再用點力就好了”。
一對誌趣相投的同事,剛參加完討論會,兩人回到辦公室,都帶著笑容,頻頻向對方眨眼。
這些都是“同步行為”。
是什麼誘發了人們的“同步行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肢體動作是“內心交流”的一種方式。兩人彼此把對方作為所效仿的對象,應該是相互欣賞或有相同的心理狀態。即雙方的相互欣賞或看法一致,誘發了他們的“同步行為”。
換句話說,“同步行為”意味著雙方思維方式和態度的相似或相通。
一般而言,“同步行為”的一致性與雙方關係的和諧度成正比。在雙方的會麵中,如果兩個人關係和諧、相互欣賞,那麼他們的“同步行為”會很多、很細微。反之,“同步行為”則很少。
不是嗎?想想會議中人們的表情,對某種意見持讚成態度的人和持反對態度的人,是不是往往各自作出相反的動作?讚成的那部分人麵帶微笑,不斷地點頭示意;反對的那部分人緊鎖著額頭,緊閉著嘴唇……再想想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情景:去商場購物或去某展覽會參觀,你看上了一件物品,另一個人也看上了這件物品,你倆一同走近這件物品,一邊看一邊發出嘖噴的讚歎聲,“真漂亮”,就幾秒鍾,你倆便互生好感,頗有點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這種感覺從哪兒來的?
就是從你們的“同步行為”中來的。
回頭想想你們的“同步行為”有哪些?眼球同時被這件物品吸引,走向這件物品,帶著驚喜的眼神打量,嘴裏發出一致的讚歎聲……如果倆人再對這件物品的質地、做工與價格看法一致,你肯定就有了路逢知己的感覺!
可以說,兩人誌趣相投、相互欣賞產生了“同步行為”。反過來,“同步行為”又促進了彼此的內心交流,加深了彼此的好感與欣賞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人為地製造“同步行為”,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讓雙方的交談在不經意間變得和諧愉快。
作為下屬,很多人都納悶:為什麼自己欣賞的領導也欣賞自己,自己不喜歡的領導也不喜歡自己?其實,這其中,“同步行為”就在發揮作用。你向領導傳遞了欣賞,領導感覺到了,對你有了好感,也試著以欣賞的眼光看你。
由此推理,如果想得到領導的認可與欣賞,你首先應該認可、欣賞領導。你不妨這樣做:與領導在一起時,當領導無意中做出某個動作時,你也跟著做某個動作;領導做出某種表情,你也以同樣的表情予以回應。
作為領導,有時故意與下屬同步也很必要。比如,某下屬在你麵前很緊張,你不妨擺出與其一致的姿勢,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緩解下屬的緊張情緒。
對於有利益往來的雙方,“同步行為”的魅力也絲毫不減。
在推銷或談判過程中,如果你的請求或勸說得不到回應,不妨故意製造一些“同步行為”,快速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
比如,對方翻閱文件,你也翻閱文件;對方脫下外套,你也脫下外套;對方將視線投向窗外,你也掉頭欣賞窗外景色。如此反複幾次,自然會引發對方的好感,緩和矛盾,使對方樂於接受你的意見,滿足你的請求。
不過,在效仿對方的舉止時,要注意不露痕跡。否則,一旦讓人誤認為你是在故意取笑他或討好他,反而會壞事。
心理學關鍵詞。
人與人之間表情或動作的一致被稱之為“同步行為”。“同步行為”不僅存在於戀人之間,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