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造效益
《利潤倍增》裏麵有一句話:“一個企業家培植、提煉、執行文化肯定會產生效益,要拿一部分效益出來,獎勵給執行文化的員工,員工才會繼續執行這個文化,才會不斷前進,持之以恒。”文化一定要以效益為中心,要與工作結合起來。創立了文化,就一定要讓文化產生效益。否則就沒有生命力。
根據“262法則”,20%的人天生對文化感興趣,是企業文化的的先行者,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60%的人,有潛在的能力,但需要培訓、長時間的反複學習,還有20%的人天生有些頑固,有的可以轉變,有的適應不了大局,就走了。
一個企業要培植、提煉、形成一種能產生效益的文化,能增加員工收入的文化,能讓員工感動和快樂的文化。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人有五種需求,第一層次是生存需求,第二層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層次是自由、尊嚴的需求,第四層次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即要實現付出,回報於社會;第五層次是樹立遠大理想改變整個社會。
一個企業裏麵,高層、中層和普通員工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企業家既要研究普通員工的需求,也要研究精英處於什麼層次。不能空談共產主義理想,要在物質基礎上發揮每個人的智慧。
企業有效益,要形成這樣一種文化。而且宜化有一個原則,員工工資,核心骨幹,深圳、上海,沿海地方看齊;一般骨幹,行業最高看齊;普通員工,當地最高水平看齊。
在蔣遠華看來,董事長就是要實事求是地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要時時處處不忘對員工的關心,這才叫以人為本。用知心、誠心、熱心,換取員工的精心、安心、忠心。在他看來,每個普通員工、中層幹部、高管,首先每個人都有一個目標,目標是不一樣的,用目標來引導他。
“我們的分配也是不一樣的,得到的榮譽也是不一樣的,不同層次有不同需求。比如說我們願景,我們的普通員工的工資要高於當地同行業的工資。比如:一般的中層幹部,就要和行業一流水平看齊;我們的高管就要和社會的,甚至沿海和上海看齊。高管可能不斷要改變自己,還要影響周圍,保持周圍的穩定。每個指標都是不一樣的,對於文化的要求不一樣,信念要求也不一樣。”
太過指標化,會不會造成員工太過功利?蔣遠華認為,有指標以後,講“績效考核”,肯定有一些功利,但是要分層。比如:一線的功利性的影響不大,按照指標辦事;中層的不能光指標,還要做精神和教育方麵的貢獻,能夠影響其他人;高管就更不一樣。但是每個製度都有它的負作用,如果每天為了指標去完成,是在機械地工作,沒有快樂。“我們也有績效考核,但是不是唯一,盡量消除它的危害。”
宜化文化解決了宜化發展最為核心、最為根本的,也是所有企業領導人尤為關注的問題,即調動、激發了全員自覺、自動、自發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全員進一步忠於宜化,熱愛企業。這是企業領導人實施企業管理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宜化文化產生的無形的作用。宜化近十多年來超常規的發展壯大,源於宜化文化創造的強大的正能量,宜化文化已成為宜化區別於其他企業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