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學習,掌控知識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民
現在各種媒體不斷向人們推送著花樣繁多的信息和知識,發達的搜索工具可以幫人便捷地答疑解惑,大量難以驗證甚或衝突的信息或知識使人們常陷入高階困惑。若事不關己或無足輕重大可一笑了之,但當事情重大時又該如何處置?我們已從“懼怕無知”的時代步入了一個“有知有畏”的時代,而且,“空氣霧霾、水質汙染、食品問題”以及各種“疾病、凶殺、恐怖、災難”等連續不斷地撲麵而來,使長期習慣了安寧的人類心靈難以承載重負,往往陷入“有知”的恐懼中。
在19世紀,狄更斯曾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似乎完全可以套用到偉大的21世紀。在大量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的催生下,世界日益緊密連接成為地球村,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深入可能會使 “信息不對稱”出現逆轉。過去我們作為主體總是為難以獲得客體的足夠信息而焦慮,現在有可能出現客體比我們主體更了解我們自己。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我們許多下意識的或未意識到的行為習慣、決策模式。這個一切相互連接、甚或相互監控和研究的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模糊、快變和不確定性,人們在收獲這種網絡化環境下的巨大收益的同時,不得不麵對許多嚴重甚至從未經曆過的問題、衝突和危機,我們也日益從恐懼無知慢慢轉變為恐懼這個時代。
愛因斯坦曾坦言:“知識太多和太少同樣危險。”其實,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對待知識:當知識太少時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饑餓感,當知識很多時我們需要去偽存真並突破它給我們帶來的無形牢籠。
挑戰就是機遇,我們非常幸運,這個時代給了我們站在全球視野下看待自己、組織、社會、人類、世界的難得舞台。禍兮福兮,取決於我們如何麵對。如果我們在這個“傳播大於價值,輿論重於事實”的注意力時代,放棄了批判精神、理性思維、獨立判斷,就很容易淪為“鍵人、鼠輩、觸生”,很容易借助網絡成為“知道”分子。但如果我們利用了知識獲取的便利和快捷,不隻形成了自己知識的廣(度)博,更注意構建自己的知識(深度)體係,特別是提升自己的知識高度,就有可能成為有造詣、有智慧的人,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裏如魚得水,笑傲江湖。
“懂得越多,才越明白自己有多麼無知。”學習讓我們意識到無知,從而學會了敬畏。良好的素養、強大的能力、正確的行為、係統的知識將成為未來競爭的基礎。如何學會成為有素養、有能力和有知識的人,換句話說,學會學習也是這個時代給予人類的一個挑戰。僅靠Google或Baidu,我們可能淪為淺薄的“知道分子”。學習和教育的變革,需圍繞如何整合(廣度、深度和高度)和應用知識,訓練能力,提升素養,重塑行為展開。與此同時,不斷強大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在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快變環境下的駕馭力,才可能使我們登上未來之舟,“乘風破浪、直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