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一抹不了的風情——記香港影片《花樣年華》(1 / 1)

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張曼玉搖曳的身姿,梁朝偉深情而略帶憂鬱的眼神,在引領你進入一個別樣的光影世界……

在這個世界裏,一切都是那麼優雅,即便是淡淡的愁傷、雨巷中輕跑的腳步、那把無用的黑傘,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韻致。

蕩在蘇麗珍身上的花樣旗袍,沉在周慕雲心底的那一抹無處釋放的情懷,還有兩人欲淚又止的表情……光影流動,人影綽綽,眼波的顧盼流連,一切都仿佛是浸入歲月的風景,在慢慢地成就男女主人公精神領域裏的眷戀與不舍。

美,是一種感覺,既來自視角、聽覺、觸覺,也來自直觀的印象。也許這就是藝術片的魅力,是對美的勾勒和重現,是潛伏於人們心頭的想象——雨巷,紅酒,凝神中的回望,一場酸澀的愛戀,尋找中愛的纏綿和悠長。

影片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蘇麗珍與周慕雲是一對左右鄰居,在同一天租住同一處單元樓。他們由相識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戀,再由相戀到訣別。這種放之四海都會婆婆媽媽的瑣碎,了無風情的平庸,卻在王家衛的特色演繹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衝擊力。這種衝擊力,如釀在壇裏的酒慢慢地醇香,如飄在池中的花緩緩地蕩遠,亦如丁香般的女人輕輕走過青石板的小巷。

真可謂,風情萬種,嫋嫋生香。

影片最大的亮點是穿在蘇麗珍身上的那些美麗的旗袍,色彩各一,雍容華貴,如一朵朵綻開的薔薇花靜靜地開、輕輕地落。旗袍這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它的借用既襯托著女主人公蘇麗珍心境的變化,也營造出整部影片的格調——含蓄、唯美、典雅。

蘇麗珍的丈夫是位常年奔波在外的商人,這樣的一個女人是需要男人嗬護的。蘇麗珍同時也是一位職業女性,有著職業人特有的敏銳和判斷力,這樣的女人無疑更深知為婦之道。所以,即便是邂逅周慕雲,即便是對周慕雲產生愛戀,蘇麗珍的態度也是矜持的、猶豫的,在她的心裏更需要的是家庭的溫馨與溫暖。

然而,這種的溫馨與溫暖卻在某一天被打破。蘇麗珍知悉了丈夫的不忠,知悉了丈夫現任的情人正是鄰居周慕雲的妻子。於是,她有了傷痛,有了獨飲時的苦悶,也有了藏在心頭的一絲隱隱的悸動。

周慕雲是位報社編輯,有著文化人的抑鬱和對情感的執著,他與蘇麗珍的相遇本是平淡的、克製的。但日子如酒,周慕雲漸漸地醉入了與蘇麗珍的交往中。

誰能講得清楚愛情是什麼物質,又有著怎樣的能量?影片最後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哀婉的場景:一群灰色的古建築,一個貼近立柱的空洞埋藏秘密的男人,一個佛者眼裏永遠不能抹去的背影。那是一種幽靜中的哀傷,也是一種沉靜中的述說。大提琴跳躍式的弦音在這種述說中引領著觀者的目光,漸行、漸遠……

多年以後,蘇麗珍回到了以前租住的舊居。此時,已是物是人非。隔壁再沒有了周慕雲,她也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女房客。一個寓意家庭和睦的孩子成了她的陪伴,而飄過窗前的風似乎也已帶走她全部的記憶。但,總有一種情緒在心底淡出淡進——那個雨夜,那句關於兩張船票的問話,那些上下樓梯時交錯的身影,那個欲言又止的男人。

純正的愛情好像就是這樣,無所謂結果,也無所謂生離別痛,一切的美好都隻交付給歲月,風蝕。

《花樣年華》是香港知名導演王家衛2000年導演的一部藝術片,它以一種全新的風格和唯美主義的意識打動了很多的人,曾一舉獲得英國獨立電影大獎最佳外語片,法國凱撒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獎項。周慕雲的扮演者梁朝偉也憑借此片榮獲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而張曼玉的表演在此片中更是展示得酣暢淋漓,魅力無限。那種憂而不怨的眼神,媚而不俗的表情,低頭無語的沉默,成就了她不同一般的女人味。

不能不說王家衛是個極其聰明的導演,他巧妙地運用了各種風格的音樂襯托影片的情節,並借助影片情節推動男女主人公心緒的變化。中國戲曲的運用緊扣影片主題;爵士樂的運用配合著男女主人公無糖咖啡似的哀怨;周璿演唱的《花樣的年華》,潘迪華演唱的充滿異國風情的《梭羅河畔》,以及出現在影片的尾聲音樂《AngkorWatTheme》(《吳哥窟主題音樂》),都無不淋漓地展現出男女主人公心中那一抹不了的風情: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

仿佛隔著一塊

積著灰塵的玻璃

看的到抓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

……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美的事物總有著它不變的魅力,而影片《花樣年華》正是這不變中的永恒。它的沉靜、它的委婉,它隱於影片中淡淡的憂傷,會隨著觀者苛求的目光綻放得愈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