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食物化生而來的。臨床上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導致胃陰不足,出現消穀善饑(很容易餓,吃很多東西,但身體反而消瘦)、口幹、咽燥、便秘、舌紅少苔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其他一部分津液。
腎陰
指腎髒的陰液(包括腎髒所藏的精),是腎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腎陰不足,腎陽就會亢奮,就相當於體內的水少了,沒有水製約火,火就出現“相火妄動”的病理現象,這種火是一種虛火。“相火妄動”表現為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小便黃便幹,舌紅少津。
腎陽
腎陽寓於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髒生理功能的動力,也可以說是人體熱能的源泉。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後天之精),均需命門之火的溫養,才能發揮其滋養體內各部組織器官和繁殖後代的作用。特別是後天脾胃之火需先天命門之火的溫養,才能更好地發揮消化運輸的作用。
正氣
人體機能總稱正氣。用“正氣”代表人體的抗病能力,用“邪氣”表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氣不能抵禦邪氣的侵襲來說明疾病的產生。
外邪
是指感受於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當於現在所知道的寄生蟲、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這些物質存在於自然界,由外入侵人體後產生疾病,是外來的致病因素。
內邪
指產生於人體內部的某些致病因素,如不良的情緒、不當的飲食習慣、過度的勞累或安逸等,是內生的致病因素。
濕邪
濕邪具有沉重、黏滯、向下走的特性,多在長夏季節侵犯人體。濕邪侵犯人體的時候,頭部就有沉重的感覺,就好像有東西裹住頭部一樣,周身四肢酸懶沉重,麵上好像總有一層灰垢洗不幹淨,眼屎很多,大便粘連不爽,小便渾濁,或表現為濕疹,婦女白帶過多。如果濕邪停留在人體的經絡關節,伴有肌膚麻木、關節疼痛。
暑邪
暑邪具有炎熱、升散的特性,常攜帶著濕邪來侵犯人體。暑邪侵犯人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在夏至之後,立秋以前。如果用陰陽來分的話,暑邪屬於陽邪,體內有暑邪的人,有高熱、心煩、麵紅的表現。還會出汗,如果出汗過多的話,就見口渴,喜歡喝水,尿黃而且尿少。如果體內的氣隨著汗流出體外的話,還會導致氣虛,伴有氣短乏力,甚至昏倒、不省人事。如果暑邪攜帶著濕邪來侵犯人體的話,伴有四肢困倦、胸悶、反胃、腹瀉不爽。
風邪
風邪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如果用陰陽來分類的話,屬於陽邪。風邪常常侵襲人體的頭麵部、陽經和肌膚表麵,所以常見頭痛、汗出、怕吹風等症狀。風邪導致的疾病具有病位無定處的特性,比如風疹有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落的特點。寒邪、濕邪、燥邪、熱邪等經常會依附於風邪來侵犯人體。
寒邪
寒邪具有寒冷凝結的特性,多在冬季侵犯人體。如果用陰陽來分的話,寒邪屬於陰邪,最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體內有寒邪的人常有怕冷、手足發冷、腹瀉、小便清長的症狀。另外,還多有疼痛的症狀,因為人體氣血的運行,靠體內陽氣的溫熱和推動的作用,寒邪傷陽氣,導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寒邪侵襲人的體表,毛孔收縮閉塞,體表的陽氣被鬱在內而不能正常宣發,所以就出現怕冷和發熱、無汗。
淤血
指體內血液停滯,阻滯在靜脈和髒腑內,是某些疾病產生的,而且淤血又會產生新的疾病,比如,失眠會導致體內產生淤血,當淤血阻滯於心,就會出現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一般淤血總會侵犯機體內相對薄弱的髒腑,比如肝髒本來就有問題的話,淤血就易於阻滯在肝髒,導致脅痛甚至腫塊。淤血阻滯在胃腸就會出現嘔血或者黑便。淤血阻滯在子宮就會月經不調,痛經甚至閉經,經血紫黑或有血塊。所以說淤血會導致很多疾病,而且這些疾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是疼痛,多表現為針紮樣刺痛,痛的地方固定不移,按壓就會更痛或者夜間痛得更厲害。如果淤血在體內太久,從一個人的臉色就能看出來,出現麵色暗黑,舌紫暗或有淤點,舌下靜脈曲張。
出現這種情況的人一定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早睡覺,不吃冷凍刺激的食物,適當運動,可以吃一些活血作用的藥膳,比如煲湯的時候分別放10克左右的桃仁和當歸。如果已經形成疾病就看本書中成藥那章對相關疾病所介紹的對付淤血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