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始先民們認為,人有一種可以離開身體的“魂”,它在夢中進行各種活動,等它回到身體後,人就醒了。一個人死了,別的人就會認為他(她)“睡”著了,隻是他(她)的魂離開了身體,不再回來了,成了“鬼魂”了。古人迷信,人死以後肉體會消失,但不死的“靈魂”是存在的,它們會到另一個世界去,即陰間。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傳統的鬼魂信仰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轉生觀念相結合,對陰間地獄之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的閻王源於印度佛教。閻羅本是佛教護法神團二十四諸天之一。但閻羅也並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閻羅源於古印度的民間信仰和印度教,閻羅崇拜在印度也是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印度最初出現閻摩的形象是在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梨俱吠陀》中,大約產生於前1500—前1000年,相當於我國周朝時期,總集共有一千首詩,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麵,其中包括許多神話傳說,閻摩在其中就是以冥王出現的。說他是太陽神毗婆藪的兒子。太陽神本想娶娑羅紐為妻,但娑羅紐受不了太陽神刺眼的光芒,便用了個“掉包計”找了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替身,在婚禮之際,她逃之夭夭,假新娘為太陽神生下了閻摩、閻密兄妹倆。因假新娘與娑羅紐不同,她不是神,所以她生下的孩子隻能是凡人。凡人是必須死的。閻摩就成為人類的第一個死亡者,因此他也就成了必死人類的祖先,是死者之王。(見金克木《論〈梨俱吠陀〉閻摩和閻密對話詩》閻摩作為第一個必死之人,他便承擔起了尋找、發現死者歸宿以及通向冥界之路的重任,後世凡人都遵循他的道路,跟他走。他發現了冥界,他也就成了冥界之王。而這時的冥界沒有地獄那種陰森恐怖的景象,而是一個極樂世界,閻摩也不是後來專管審判罪鬼的閻王爺,而是管理眾亡魂的冥王。
閻摩既然是太陽神的兒子,他也應當具有太陽神的特點,即太陽早晨從東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對原始先民來說,人的生命過程也是如此。所以,在《梨俱吠陀》中,閻摩所統轄的冥界更像個天國,沒有對死亡的恐懼,也沒有地獄觀念。
以後出現的解釋《梨俱吠陀》頌詩的《梵書》(大約成書於前1000—前400)中,閻摩仍然是冥王,但已出現了類似地獄的可怕境地,有了被剁碎和人吃人的描寫,也有了輪回、業報思想。在後期的《梵書》奧義書(也是解釋《梨俱吠陀》頌詩的)和法輪《摩奴法典》中,冥界、地獄、輪回、業報等思想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到了兩大史詩,即聞名於世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時代(約前400—前200)死亡之主閻摩有了很大變化,其相貌威嚴恐怖,紅眼睛,黑皮膚,手持正義之杖,用以對一切凡人進行公正的判決;將善者送往極樂世界,將惡者投入地獄。在史詩中有對地獄的詳細描繪,惡人要被扔進滾熱的河中,劍樹刺其肌膚,還要趴在斧刃上遭受磨難。
在後來出現的一批“往世書”(神話傳說作品)中,閻摩和地獄的理論更加完備了。閻摩被稱為“人之審判者”,統治著多層地獄。死者的亡魂都要到他麵前接受審判,並需在判官(印度地獄觀中也有“判官”)麵前對證,將其行為一一登記入冊。亡魂在接受審判後,善人被送入天堂,惡人則被打入不同的地獄。在《毗濕奴往世書》中舉了各種地獄情景,非常恐怖。在《摩根德耶往世書》中也詳盡地描述了地獄的情景以及亡魂在這裏所受到的種種折磨(見李楠《試論閻摩的源和流》)。閻摩和地獄理論也是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重要內容。
在古老的印度,經過將近兩千年漫長的發展與演變,最初的冥國世界由天上光明的極樂世界演變成了地下黑暗恐怖的地獄世界;由和善的亡靈統治者變成了威嚴無情的罪鬼們的審判者。
公元前五世紀,佛教在印度興起。佛教便從印度教中大量吸取了有關冥王地獄、業報、輪回解脫等說法,並將其發展到極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陰間地獄的完整理論。隨著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閻摩也帶著他的牛頭馬麵們來到中國,很快在我國建造起種種地獄,並讓位於中國的閻王爺。
在《法苑珠林》卷十二《六道典主》中雲:“毗沙王者,今閻羅王是也。十八大臣者,今諸小王是也。百萬之眾,諸阿旁是也。阿房,乃地獄中的役卒差役,因為他們‘頭有角耳’故又稱‘牛頭阿旁’,也就是我國民俗中所稱的地獄裏的‘牛頭馬麵’。毗沙王十八大臣,就是十八地獄王,地獄有十八層,他們剛好各主一層。”
中國閻王
在我國民間傳說中,閻王的來曆有很多種說法,但有三種說法很有影響。
一種是內蒙古傳說。相傳,在東方的一塊土地上生活著人類,不幸天降大難於他們。在一天的晚上,天崩地裂,河水暴漲,大水淹沒了村莊,死了很多人。在幸存者中有一個叫“閻羅”的小夥子,他決心要去南方尋求解救人類苦難的辦法。路上,他遇到了一隻老虎,閻羅被嚇得鑽進了山縫,他昏死過去了。當他醒來以後,麵前站著一位天神,給他指點了迷津。他遵照天神的指示,殺死了小青蛇,接了滿滿一碗蛇血,準備將蛇血帶回去解救鄉親們,不料卻被一位老婆婆攔住了去路,並對閻羅說:“這蛇血是天上難找,地下沒有的靈物,如果你要喝下去,就會成為神仙。”閻羅的目的是為了救鄉親們,不是為了成仙,他毫不思索就將蛇血帶回故鄉,解救了鄉親們。降臨災難的天神被閻羅的行為所感動,便騰空而起,向大地撒下了種子,降了雨,天下又有了生機,人又有了活路。天帝知道這件事情後,超度了閻羅,讓他當了專掌人間生死大權的神。閻羅自從有了這一權力後,就有些飄飄然了,逐漸有些高傲起來,還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閻羅的這些行為被天帝知道了,將他由仙降為鬼,但他這個鬼還管著人死後的事情。從此,閻羅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因他姓閻,又是管鬼的鬼神,人死了以後都要到他那裏去接受管理,人們為了討好他,便管他叫“閻王爺”。這一說法大概與我國先民們認為“鬼都在北方”的說法和古人所言,“鬼方在北方”的地理區劃有關。
另一說法是流傳於四川民間的說法。相傳,四川的一個小鎮裏經常鬧鬼。有一個姓閻的小夥子,長得五大三粗,熊腰虎背,天不怕,地不怕。他聽說有鬼擾民後,一心想將這些鬼怪整治一下。有天夜裏,姓閻的小夥子聽到鬼叫聲後,就想去鬥鬼怪。他剛一出門,就被一群亂蹦亂跳的鬼怪圍住了。他一見此情,簡直氣壞了,便使出手段來,把那些鬼怪打得東逃西竄。就在這時,忽聽空中一聲大叫說:“休得逞能,有本事跟我比比。”姓閻的小夥子朝天上一看,隻見那鬼比他大多了,但他不肯示弱,使出渾身解數向鬼打去。直震得他虎口發麻,疼痛難忍。閻小夥仍不懼怕,還與鬼打鬥。在打鬥過程中,他發現了那鬼怕胳肢的弱點,最終將鬼打敗了。鬼被打敗後向閻小夥求饒說:“隻要你不殺我,我就帶領眾鬼拜你為王。”閻小夥說:“那你現在就拜。”那鬼說:“不行,你現在還是人,我們都是死了的人,除非你馬上死了,我們才能拜你為王。”閻小夥聽後,立即撞死在石頭上,於是,他被眾鬼參拜為王了。因其姓閻,又被鬼怪們擁戴為王,所以稱他為“閻王”。
還有一種流傳在吉林的說法。古時候有一個太平莊,莊裏有一個叫“閻五”的人,心地善良,人緣也好。有一天,獄帝在查看生死簿時,看到閻五的陽壽已經到了,就派了禿頭鬼去勾閻五的魂魄。閻五得知獄帝派鬼來勾他魂魄之事後,設了一個栽頭發的計謀使禿頭鬼上當就擒,沒有勾著閻五的魂,也回不了地獄。獄帝在地獄裏不見禿頭鬼回來交差,又派了一個紅眼鬼,一個羅鍋鬼來捉拿閻五。閻五又用計謀把紅眼鬼裝進布袋,把羅鍋鬼綁在板凳上。獄帝實在等不及了,怕誤了勾魂的時辰,就親自騎著千裏駒來捉拿閻五。閻五知道獄帝有貪心,就把一頭豬放出來等著獄帝。獄帝來了後,閻五就向他吹噓說:“我這是萬裏哼,走起路來比你的千裏駒快多了。”獄帝聽後,果真起了貪心,向閻五說:“我用千裏駒換你的萬裏哼行不行?”閻五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說:“你是獄帝,到了陰間後隻要你不給我找苦吃,換就換了罷。”獄帝答應了。閻五又向獄帝說:“萬裏哼隻認我一個人,你穿的是獄帝的衣服,它是不讓你騎的,這可怎麼辦?”獄帝隻好同意更換服裝。二人換了衣服後,閻五騎上千裏駒,霎時便到了陰間,登上了獄帝寶座後,立即吩咐鬼卒:“小的們,閻五已被捉拿來了,等他一到,立即處死。”那些鬼卒們隻認衣裳不認人,哪管他真假與否,獄帝剛一進殿,就被當做閻五處死了,閻五當上了獄帝。閻五不願意稱他為獄帝,就把名字寫出去,讓鬼卒們直呼其名。那些鬼卒們沒有幾個能認字的,竟把“五”認做“王”字,更有溜須拍馬的,在“王”字後麵又加了個“爺”字,稱閻五為“閻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