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媒神月老(1)(2 / 3)

灶神

灶神被俗稱為“灶君”、“灶王”、“灶界”、“灶王爺”、“灶界老爺”、“東廚司命”等。在民俗信仰中,灶神的地位遠遠高於門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神靈。

茹毛飲血的時代結束後,人們開始用灶燒煮食物。灶在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的曆史進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人們感謝灶將人類帶入另一個社會,所以人們對灶產生了敬仰之情,逐漸將灶的自然屬性人格化,成為原始宗教的神靈之一。

應劭在《風俗通義·禮曲》中雲:“《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引許慎的《五經異》雲:“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神也,祀以為灶神。”《淮南子》中高誘注雲:“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灶。”《淮南子·汜論篇》中卻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從這些典籍所載來看,人們將火神與灶神混同起來,都被視為灶神。

火神之所以被稱做灶神,自有其說法。在遠古時代,火正負責守護火種,各主持灶事的人前來取火時必須征得火正的同意。火正對灶有著支配權。因此,黎、吳回等火正是以火神的名義成為灶神的。還有說法是,祭灶神並不是單純地祭火神或灶神,而是祭祀“先炊”。在《儀禮·特牲饋食禮》中雲:“屍卒食而祭□簟,雍簟。”鄭玄對此的注釋是:“簟者,老婦之祭。”孔穎達注疏雲:“老婦,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就是最先主持炊事的人。從這些典籍的注疏來看,最早的祭灶活動實際是對主持炊事工作的人的祭祀。因為,用火來烹煮食物,不僅是人們在食用方麵的一種享受,更是人類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大事件,因而,從事這一職業的人也應當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們死了以後,對他們進行祭祀是理所當然的。

先炊和灶的自然屬性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人們才將“司灶之神”的“先炊”混同於“灶神”,這也並不是簡單的合二而一,而是將其同一屬性的組合。先炊是由老婦主持,她掌握著食品的分配大權。從這一社會現象來看,祭祀“先炊”應當是母係社會的產物。因此,灶神的形象應是女性形象。《莊子·達生》中雲:“灶有髻。”司馬彪注雲:“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前集卷上《諾皋記》中雲:“灶神名隗,狀如美女。”由此可知,灶神最初的形象是一位女性,是與它的始創宗旨是相吻合的。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由母係社會進入到父係社會後,灶神的形象也發生了根本變化。《荊楚歲時記》中引許慎的《五經異義》雲:灶神“姓蘇,名吉列,其婦姓王,名摶頰”。《後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雲:“灶神名祥,字子郭,衣黃衣。”段成式另有觀點,他在《酉陽雜俎》中說: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祭洽(一作察洽)……一曰,灶神名壤子也”。這裏的“單”字與“蟬”通,蟬就是蟑螂。至於名“隗”之說,大概是由“吳回”之“回”的讀音與“隗”相近所致。說灶神有六女之多的一個灶神家庭,是因一灶之上的蟑螂不止一隻的緣故,故而編造出這一說法來自圓其說,遂爾有了灶神夫人,灶神兒女的說法。說灶神夫人字“卿忌”,“卿”在古代是夫妻之間的愛稱,“忌”是“蟛”的通假音,也就是蟑螂。在這種愛稱和通假字音上的運用,便有了字“卿忌”的說法。灶神之女皆名祭洽之意是,因祭洽與“蟛”的發音相近似,也指蟑螂,所以名祭洽。所謂察洽者,是察人之善惡的意思,因為在民俗信仰中有灶神察人善惡的神職功能,故名。《酉陽雜俎》在說到灶神之屬神時雲:“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地都尉,天地長兄,硎(音形)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這些神仙都是天帝家族成員,而天帝姓張名堅殆,所以說灶神姓張名單,他也就成了張堅殆這一父係家族的成員之一了。《灶王經》中又說:灶神乃“種火老母”或雲“種火老元君”。種火老母是源於“先炊”之說,種火老元君大概就是源於張單之說。

灶神在民間宗教觀念中的名目繁多。《灶王經》中說:有“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神君,地廚神灶神君。曾灶神君,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婦神君,灶子灶孫神君,灶家姊妹媳婦眷屬神君。五方遊奕灶君,灶下灶濤神女。運火左右將軍,進火神母,遊火童子,天帝嬌男,地帝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等。從這些繁雜的名目來看,這些灶神都是上古時期部落的灶神,都是母係社會的產物。這裏麵的五方五帝大灶君大概才是專門的灶君,而五方遊奕灶君有點像遊方僧人一樣,屬閑散灶君,飄遊不定,也可能是舟船上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它們是灶君的家族成員,灶濤神女,運火將軍,進火神母,像政府組織機構一樣,各守其職,發揮作用。

後世民間信仰中,給灶神增加了許多與灶無關的社會職能。《禮記·祭法》中雲:“(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鄭玄注雲:“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遣告者爾。”葛洪在《抱樸子·微旨》中雲:“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正因為灶有了司察小過的職能,人們對灶神的敬重和禁忌也多了起來。在民間宗教的竭力渲染下,灶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灶王經》中說:灶神種火老母有“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之功能”。灶神在十二個時辰裏能普知人間之事,在每月的朔旦日裏開始記錄人的造作和善惡以及功德之事,並將其所記功過於夜半奏於天尊,定其簿書。又說,五帝灶君掌管著人的住宅。灶君神係有如此多的功能,而又時刻司察著人間之事,凡人之家,誰能無灶,有灶就有灶神在,灶神在家就得敬奉,所以就有了許多禁忌。如若不加忌諱,得罪了種火老母,就能致人禍殃,不可免也。所以,在《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中說:“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甲日,上奏玉帝,善惡簿呈電,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在民俗信仰中,一般認為灶神有兩種社會神職功能。一種是充當著家庭保護神,即《真君勸善文》中所雲:“保一家康泰。”也就是說,灶神能為家族驅趕或糾察鬼魅,使之不能為害。北宋劉斧所著之《青瑣高義》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彬州刺史彭介,某夜如廁,見廚房中有一烏衣朱冠者正在斥責一鬼。彭推門入問,乃知烏衣朱冠者是灶神,責訓餓鬼入廚竊食。灶神還向彭介說自己是彭的屬隸,“吾主內外事,酉刻則出巡。遇魑魅魍魎皆逐之,此吾職也。”又雲“吾職雖微,權實頗重”。當家庭成員有難時,灶神又負有救助的責任。《夷堅丁誌》卷二十《楊氏灶神》中雲:楊氏之子不肖,為父所逐,在別人家貯草破屋中棲身。某夜一虎入屋,危及楊氏子。值此時,灶君率兵前來將虎趕走,楊氏子安然無恙。

灶君被附會給這麼多的功能,民俗中就產生了一種“鏡聽”之俗,或雲“聽響卜”或雲“灶卜”。就是在若有所眩時,於除夕夜(或雲正月十五日夜,八月十五日夜,或不拘何日夜)焚香禮灶,告明所卜何事後,即懷鏡而出行。途中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所卜之事的答案,由卜者仔細揣摩,即可知曉後事的結果。還有一種反映在婚俗上的功能。舊時,在訂婚禮成以後,女子的生辰八字要交於男方,男方將它放入“灶陘”(即安放灶君神像的地方),這樣,男方家的灶神就會給予這位未來的家庭成員一定的保護,並且保護這樁婚姻成功。

舊時,如果家人有病,就會被認為病人的魂靈丟失了,就需要用叫魂的辦法把魂靈召回來,尤其是小孩,更是要叫魂。叫魂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求灶君招魂。方法很簡單,先是焚香禮拜灶君,然後告知灶君,家中何人患病,恐怕是丟失了魂魄,故而煩灶君老爺出去找找。接著,便連聲呼喚病人的名字,每叫一聲,將淨水向蒙碗的黃紙上滴一滴,滴水形成了圓象,就表明魂靈已被灶君找回來了,病人喝下黃紙上圓形之象上的淨水後,靈魂就回到病人身上了,病也就好了。

舊時的民俗中,凡幼兒外出時要到灶上取些煙灰塗到小兒鼻梁上,俗信以為,這樣一來,灶君就會保佑這個小兒一路平安,路上即便遇到了邪魔,也因為有灶神的保護,那些邪魔也不敢靠近小孩,更不敢傷害於小孩。一旦到了親戚家,就要把煙灰洗掉,並要說:“灶界老爺,回去吧。”灶神就回去了,繼續保護著這個家庭。接著,要把幼兒抱在親戚家的灶後坐一會兒。親戚家的灶神就對幼兒在做客期間擔負起保護任務來,以防止妖邪鬼魅或寒暑毒蟲之類的侵害。

灶神的另一大職能就是監察這家人的善惡行為,定期上報給天帝。上報日期,有說每月廿三日者,有說每月初一者,或說臘月廿三日者,或說臘月廿四者,更有說每逢庚申日就是上報日,眾說紛紜,沒有定日。現在統一認為是在臘月廿三日,時辰都在半夜,大概是要把當日的情況也要上報的緣故,可謂精確情報。天帝要根據灶神所報這家人的善惡情況來決定獎懲,降祥降災,壓紀壓算。壓紀壓算與人的壽命相關,故而,灶神又被稱做“司命”或“東廚司命”。灶神雖然不直接管人的壽命,但他的“上報材料”卻是直接關係到人的壽命的長短,故而有“司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