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舍祭。施舍祭是依據《牧羊圈》或稱《牧羊卷》中朱春登祭母及妻的故事衍化來的。戲中說,朱春登代替叔父從軍,由他的嬸娘和嬸娘的內侄宋成伴送。宋成是一個奸詐人物,企圖奪霸春登之妻趙錦棠,回家後便謊報春登戰死沙場,春登嬸母亦強迫趙錦棠改嫁宋成,錦棠不從,嬸母便將錦棠婆媳趕至山中牧羊。後來春登在軍中立功封侯回家,不見了母親與妻子。向嬸母詢問真情,嬸母謊稱春登妻如何虐待婆母致死,而後又有違婦規,敗壞家風,被趕出家門,行乞而死。春登將信將疑,又不忍母親與妻子之死,築墳設祭,並於墳台搭建施舍棚,向天下窮人施舍,以表對母親的孝心和對妻子的情懷。春登之母與妻被春登嬸母趕出家門後一直以行乞為生,聞知有施舍棚施飯,前往求食,因年老體弱,很難擠上前去,每每剛到棚前,便有人傳下話來說,早飯已過,午飯未到,或曰午飯已過,晚飯未到,總是得不到施舍食品。春登之母迫於無奈,於棚前吵嚷起來,驚動了春登,趕來問及所為何事,婆媳二人講述了原因,春登令下人給予施飯,並盤問二人身世。春登母、妻對墳台所豎亡靈牌位有識,心中疑慮為何與自己家門相同。春登在外年久,其母與妻又因饑寒交迫折損了精神,加之嬸母說她們已死,一時未能辨認出來,後經盤問,加之錦棠手上有朱痕,春登認出了母、妻,於墳台相認,並將宋成殺死,為母、妻報了仇。這出戲我國很多劇種都在演出:徽劇、秦腔、河北梆子、晉劇等均以《牧羊圈》或《牧羊山》、《雙槐樹》等為名,京劇則名《朱痕記》,可見,戲劇對民俗亦有一定的影響。
從這出戲來看,舉行施舍祭,一是設祭者為官宦,如春登被封侯以後才為母、妻設此大祭,二是為了報仇雪恨,三是母、妻曾經當過乞丐,所以設祭祭奠亡靈,對窮人的施舍也是對亡靈的一種慰藉。施舍一般為半月時日。
施舍祭在陝北民間一直流傳著,但沒有人家舉行過,一則耗費財力、物力是一般大戶人家也不能及的,另則,也沒有人有這樣的高官地位。所以,在陝北民間僅作為一種讚頌禮儀流傳著。
執紼
執紼又稱做“執引”,就是牽引靈車的繩索以送葬。《禮記·曲禮上》:“助葬必執紼。”《檀弓下》又說:“吊於喪者必執紼。”依此而言,凡是參加吊喪的人都要牽引靈車的繩索以助行進。據《周禮·地官·遂人》、《禮記·喪大記》、《雜記下》所載,天子之葬六紼(即用六根大繩挽車),執紼者千人;諸侯四紼,執紼者五百人;大夫二紼,執紼者三百人。因執紼在喪葬中是很重要的一項禮儀,後人就將執紼和執引代指為送葬。
挽歌
在古代葬禮中,牽引喪車送葬時,一邊行走,一邊唱以詩詞,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稱做挽歌。挽歌最早見於《左傳·哀公十一年》:“公孫夏曰:二子必死!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葬歌曲,示必死。”其後,挽歌逐漸流行,如古詩中的《薤露》、《蒿裏》等都屬挽歌。《晉書》:“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挽歌。”南朝劉昭《注補》引漢應劭《風俗通》:“挽歌,執紼相偶和之者。”晉代陸機、陶潛、南朝鮑照等人,晚年皆有自作的挽歌。挽歌是一種哀悼死者的悲歌,應當莊重而不嬉戲,因此,《禮記·曲禮上》:“臨喪則必有哀色,執紼不笑。”
期單
期單是由陰陽先生開出的定期祭奠日期。期單的主要內容有:“燒七”、“回殃”和“百期”等日子。所謂“燒七”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是一個祭日,依次是“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也稱做“盡七”),共計四十九天。在每個七日裏都要燒紙祭奠亡者,故曰:“燒七”。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以表示喪家有重孝。“回殃”是在死後的第三天。期單貼在死者的靈堂前,以便喪家按單行事。百期就是人死以後百日的祭祀禮儀,其儀為點明燭、拈香、化紙錢、獻果品。
開路
舊時的人們認為,人死以後有人指路,靈魂才能順利進入陰間,於是人們就請道士為死者開路。其儀是,道士在一陣樂曲之後,高聲念道:“新故亡人×××,生於×年×月×日,歿於×年×月×日,享年×歲。伏以大限無情,魂歸極樂,念陰陽之永隔,痛人世之長辭,子孫飲泣,宅第同悲。今奉太上乾元大法師批準,給予路引一張,陰曹地府,任意遨遊,所有遊魂野鬼,關津渡口,不得刁難阻滯,須持路引者至前,行以方便,遵此法令者昌。”最後再念韻文四句曰:“三天不吃陽間飯,四天上了望鄉台,望鄉台上往下望,闔家兒女哭哀哀。”念畢,一陣鑼聲之後,將引魂幡揮舞一番,然後燒一張路引,將灰裝入瓦罐,並在一張黃表上寫一“符”字,開路儀式即告結束。因“路引”必須是從四川酆都鬼城購得,一般人家難以辦到,所以,此俗僅在酆都附近的地區有此儀俗,其他地區大都已沒有此儀。
脫服禮
脫服禮也稱做“釋麻禮”,是在人死以後的三周年祭祀時舉行此禮。其儀為:在三周年的頭一天下午設置靈堂以接靈,點明燭、拈香、燒紙、祭酒、獻菜、獻果品,孝男孝女及主要親戚痛哭哀悼。晚上,請自樂班坐唱(白喜事中有坐唱)。脫服禮的當日,主要親朋要送禮,由禮生引導行“脫服禮”。其儀為:祭祀開始,孝男孝女進靈堂、分立、先行跪拜禮,明燭、拈香、燒紙、祭酒、反複三次,然後,孝男孝女脫去孝服(孝男先脫、孝女後脫),換上常時衣服,表示三年守孝期滿。晚飯前送靈,並燒錢化紙。
扯幛
扯幛是在出喪時,用白色長布係於棺罩之上,孝子們各負一段,徐徐將靈柩向墓地牽引。此俗是孝子們的禮儀,與親朋的“執紼”有類似之處。但陝北民間則將此俗稱做“扯生”,是在棺木上綰上白色生布,孝子們各執一段拖著跟在棺柩之後行走。其用意是“依依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