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婚娶(1)(2 / 3)

過彩禮時還要將男方婚書帶上。所謂婚書,就是現在所說的結婚證書。因為過去沒有婚姻管理機構,婚書就是證明婚姻關係的。男家送給女家的婚書稱做“乾書”,女家送給男家的婚書叫做“坤書”,這是借鑒陰陽學中男為乾、女為坤的說法。

聘禮中有些象征性禮品女家是不能收的,如果收了,就等於將男家的福氣奪去了,所以,女家看過禮品後要原封不動的退還給男家。如“福圓”,代表男家的福氣,又象征著女婿的眼睛,如果女方收了,就等於將女婿的眼睛收下了。還有講究是:豬肉可以收下,但豬蹄是不能收的。這一習俗的意思是男方家的“肉可以給人吃,骨不讓人啃”。如果將豬蹄收下,就意味著對男方的不尊重。

女方接過彩禮後,要從中取出一部分來,另外再加上十二種自家的禮物送給男方,作為答謝之禮。然後由女家向男方奉茶,最後,男方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男家亦應用兩桌酒席的銀兩作為答謝之禮,交給女家。女家準備以極為豐厚的嫁妝陪嫁女兒時,也可以將男方的聘禮全部收下,不過,忌收的萬不可收。也可以取出一小部分禮品作為答謝,奉還給男方。另有隻收聘禮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則以謝禮璧還男方。這些都由女方的家資、人品來決定。從女方所收聘禮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女家所陪嫁妝的多少。這大概也是後世在接收聘禮中有收有退的緣由。

在過聘之後,男女兩家大都要宴請親友,以表示兩家已經結為秦晉之好。男家仍然要將婚書供於神佛或祖先的神位之前,稟報已與某家結為親家。此外,納征與訂盟(定親)相同,男女兩家都要向自己的親友們贈送一些食品,以表示納征已經完成。

舊時,陝北的彩禮是錢幣、布、米麵為主要彩禮。錢幣在過去論“份”,一份為二百四十元,一般兩份較為常見;布論“個”,即過去自織布匹,幅寬二尺六寸左右,長十丈;米麵較為常見的是各為八鬥,另有果餡,少則二十四個,多則四十八個,亦有數十個乃至上百者。還有豬肉、酒、糖果等禮品,在納彩、納征、迎親中亦常用到。豬肉用肋條肉,並在肉上開一小口,其用意是兩塊“連體肉”以表示夫妻相連。或四斤,取四平八穩之義;或六斤,取六六大順之義;或八斤,取八麵玲瓏之義。酒、糖用皆為雙數。近年來亦有用煙者,實際不好,有烏煙瘴氣之嫌。

五、請期。請期是男家向女家請定婚期的禮儀,是古代婚禮中的第五禮。男家卜選吉日後,使媒人持雁為禮物,到女家請求結婚日期,女家表示推辭謙讓後,媒人便把男家卜取得喜日告知女家,以定婚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鄭玄注雲:“主人辭者,陽倡陰和,期日宜由夫家來也。”又注雲:“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後世請期成為直接告期。如《明史·禮誌》載:皇太子納妃,“請期,辭曰‘詢於龜筮,某月某日吉,製使某告期’。主婚人曰:‘敢不承命陳禮奠雁如儀。’”唐、宋、元、明、清均沿此製,隻不過是有請期者,亦有告期者,有時將請期與納征合並為一禮。在民間,大都由男女雙方共同擇選日期,先由男家請卜者卜算擇定吉日後,送一期帖到女家作為通知,或口頭通知。俗稱為“送日子”或“提日子”。陝北民間稱之為“商話”,言商話之用意是,男家在選定日子後,若女家有特殊情況時,則可另選時日,所以言“商話”。

請期後,男女雙方都要選擇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

迎娶日是由占卜而來的,取決於新郎新娘的屬相。一定不能用犯著男女屬相的日子,否則就是“犯月”。還要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選定入洞房的時辰。迎親之人和送親之人的屬相也不能與新郎新娘的屬相相衝,這是忌諱。民俗中有“正七迎雞兔”的說法,說明雞兔在這兩個月中是“利月”、“行嫁月”。

舊時,一般人家的請期是以口頭方式進行的,但世家和書香門第大都以書麵形式進行,也就是所謂的“下婚書”。

請期也有禮物,一般叫做“幣”。所用之“幣”並不是錢,而是衣料一類的布。舊時一般用綢。在送布料的同時,還有一些飾物以及果品之類的禮物。

六、迎親。迎親在古禮中稱做“親迎”,是我國婚禮六禮中的第六禮,也就是舉行成婚典禮之日。迎親禮儀起源很早,到了周代,已經形成了定製,周以後,均有親迎之禮。儀式隆重而繁雜。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納妃後》:“夏親迎於庭,殷於堂。周製限男女之歲定婚姻之時,親迎於戶。”《禮記·士昏禮》中所載周代昏儀大致是:親迎之日(多在夜間),新郎穿黑色禮服,乘黑色漆車子,前麵有人執燭前導,後麵有從車,一起至女家。新娘父親親自出門把新女婿與男方賓客迎進家門,新郎捧雁揖讓升堂,行叩拜禮。梳妝整齊,頭蒙蓋頭的新娘遂出自車前,聆聽父母訓誡畢,新郎親自將車上繩索交給新娘(稱“授綏”),並引其上車。先由新郎象征性地親自駕車(讓車輪轉三圈),然後由車夫駕馭,女家有送親者跟隨。臨至男家門前,新郎先乘車入門。當新娘一行到達後,由新郎將新娘接進家門,入宅後行“拜堂”、“合巹”之禮。《公羊傳》謂天子至庶人皆有親迎之禮。《左傳》則稱天子無親迎。漢高祖時,皇太子納妃,孫叔通製禮從《左傳》以為天子無親迎,後世帝王概無親迎。新娘在漢代時乘坐軒或軺車,唐代用圖繪的幛□作為迎親工具。隋唐以後,皇太子需行親迎。宋代以降,迎新娘多用轎,新郎則坐轎或騎馬。轎用紅綠綢紮彩,故稱“花轎”。轎前有媒燈、縷旗、吹鼓手等。坐花轎是取“喬遷”新家之意,故而借轎遷之,因“轎”、“喬”音近。據南宋吳自夢《夢粱錄·嫁娶》:親迎之禮還有掛帳、催妝、起擔子、撒穀豆、踏席、跨馬鞍、牽紅、坐富貴、撒帳、飲交杯酒等俗,以驅惡祛邪,祈求吉祥。明清兩代仍沿此俗。至民國時期,雖仍有親迎之禮,但大多具名帖,請媒人代迎,間或亦有以小叔代親迎者。新娘冠帔登轎,由尊長或兄弟抱上轎,母親及其他女眷哭而送之,有親兄弟伴送至男家,亦有男女雙方以親友迎親送於中途者。

古時的婚禮要持續三天才能完成。婚禮大典的前一天,女家要來人“鋪房”或“暖房”,第二天才是迎親的日子。迎來新娘後要拜堂合巹,才算完成婚禮大典。入洞房後要有“鬧洞房”的儀式,第二天回門。

迎親車仗到來之前,新娘要作以下準備:

挽麵。挽麵也叫“絞麵”。在舊的風俗習慣中,女子除非在出嫁之際是絕對不可以將臉上的汗毛剃掉的,也就是在“上頭戴髻”之前,才能開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挽麵。挽麵是由一位具有“挽麵”經驗的婦女用一根呈兩角交叉狀的細線貼在女子臉部,使之一弛一張,收縮滾動拔掉臉上的絨毛,使臉部呈現出光彩明淨的神采態。又因為這是女子一生中的第一次挽麵,所以也稱之為“開麵”,也有叫“開臉”的。挽麵是將臉上的“黃毛”拔掉,也就意味著女子結束了“黃毛丫頭”的時代。挽麵又是很重要的禮儀,所以在挽麵人的人選上必須挑選“好命人”,北方又叫做“全靠人”。這樣,就要求挽麵人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健在時才能充當此任。挽麵完畢,要送一些禮品給這位好命人作為謝禮。

挽麵結束後,就是上頭戴髻了(上蓋頭)。男女雙方分別在自己的住宅裏於這個黃道吉日舉行此儀。男家的儀程是在自己宅院正庭的中央設一個“五升樹”,讓新郎坐在上麵,並麵對神佛與祖先的靈位。這時要請一個“好命人”,在新郎後麵給他梳三次頭,然後穿上結婚禮服,戴上禮帽,祭拜天公(太皇天)、三界公(三界大帝),觀音菩薩以及本宗祖先,向他們祈求在結婚後能夠子孫綿延不絕,萬世其昌。

女家的儀程與男家在同一時辰舉行,隻是將這種“上頭戴髻”的加冠禮儀稱為“上蓋頭”。這一禮度是要在正庭中央天公爐的下麵舉行,讓女兒麵向外坐在椅子上,象征著女子就要離開娘家,出嫁到婆家去了。“好命人”給女子梳好頭以後,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笄(發簪),穿上結婚禮服,戴上蓋頭後,向三界公和神佛及祖先行祭拜禮。禮畢,向父母各敬一杯茶。父母喝完茶後,也要行祭拜天公和諸神佛以及祖先的大禮,向他們祈求保佑女兒一生平安。

男家在新房布置好以後,要選擇一個吉利時辰安放新人所用的床鋪,並祈求神佛保佑,平安吉祥,所以也叫做“安床”。新房用品應當是全新的,內外要打掃幹淨,各個房門都要貼上對聯,表示喜慶滿門。新房的門楣上還要掛一塊長條紅布,上繡吉祥句子,表示吉慶。

女子將行之前,要沐浴化妝後行告祖和辭父母之禮。告祖是在祖先神位之前誦讀告祖文;辭父母則要行跪拜大禮。然後吃姊妹飯,姊妹飯也就是姊妹間的惜別宴,是對姊妹之間依依不舍情懷的表達。最後穿結婚禮服,戴上蓋頭,回到新房,等待出閣時辰的到來。

迎親車仗到來後,依禮而行,以卜定的時辰啟程,一路吹打迎回。迎回後行拜堂、入洞房、合巹等諸禮。

女子出嫁時要由兄弟姐妹送之,一般男女各兩人,這些人被稱為“男高賓”和“女高賓”,還有被稱做“送舅”的。婿家的待高賓之禮很是隆重。

陝北民間習俗的婚禮儀程也是三天,婚禮大典的前一天女家不來鋪房,但男家亦將此儀看得很重。將新房布置好以後是不許任何人進去的,第二天迎親,一般在黃昏以後回來,回來後,有倒氈、跨馬鞍、跳火盆、響帳、撒帳、坐帳、踩四角、坐富貴、上頭、合巹等儀程。第二天行“拜人”禮,依親屬的輩分依次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叔伯父母、姑姨等。拜人後有“交鑰匙”之儀,此儀結束後開婚宴,婚宴將開又有拜席口之儀。宴罷,新郎伴隨新娘回娘家。婚禮大典至此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