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吃羊
老虎吃羊是陝北民間的一種遊藝活動。在地上畫一座類似城郭的圖形,城中以橫直線和斜線劃分出一方方的區域,似古代城市裏的“坊”。所以,民間又將老虎吃羊稱做“下坊”或“下方”,有的地方也叫“跳老虎”或“跳方”。遊藝技法是一個大城子,城的正中頂端有一小城,有的有兩個相對的小城,城中點上布“小子”稱做“羊”,老虎從小城的咽喉部位出發,遇有羊的地方,可以順吃一個或三個小子,以將小子吃完為勝局,小子以將老虎圍困後無路可走為勝局。
這一遊藝活動從叫法上來看,它的出現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從軍事中衍化出來的。舊時陝北民眾的人口成分大都是屯軍將士及其家屬,他們將軍事中的城池保衛戰或疆土保衛戰衍化為一種遊藝活動,在軍事休閑期間遊戲,以打發那些清苦荒涼的戰爭歲月。其二,反映了陝北的社會狀況。陝北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牧區,在榆林地區,則是以牧為主,老虎吃羊是經常發生的,人們將這一現象衍化為遊戲的初衷無非是想將老虎消滅,保護自己的羊群。還有一種遊戲叫“蹦羊蹄蹄”,遊戲技法較簡單。從這些民間遊戲中可以看出陝北在曆史上的社會狀態,即軍事與農牧的社會區域。
毛猴與趕山鞭
毛猴也叫“風牛”或“漫牛”,是用木塊修製成上大而圓,下尖的倒圓錐體兒童玩具。在遊戲時,先用雙手將其合圍後猛力轉動,並迅速放置於地上,然後用一條布條製成的鞭進行抽打,使其不停地在地上旋轉。這一民間遊戲是根據陝北流傳的一則故事演化來的。相傳,秦始皇當年打馬築邊牆時,有許多大山擋住了邊牆的修築路線,秦始皇就從女媧那裏求得一條趕山鞭,用此神鞭將一座座大山趕走了,邊牆的修築速度也加快了。就此,秦始皇還不滿意,命人騎馬奔跑,下令修邊牆的速度要與馬的奔跑速度一樣,於是就有了秦始皇打馬築邊牆的故事。在一年的冬春相交之際,邊牆終於修完了,秦始皇從女媧那裏借來的神鞭也沒用了,就把它撂在陝北,回鹹陽去了。這條神鞭是女媧用給人裁剪衣裳時所剩的布條做成的,五色六顏,十分好看,被一個小孩看見了,拾起來揮舞著玩耍。這一揮把邊牆周圍的大山都給趕跑了,成了一望無際的開闊地,把陝北這個地方完全暴露在胡人眼前,女媧知道後,來到陝北,收走了趕山鞭。但又不忍心奪走小孩的玩具,就對那個孩子說:“你回去後讓你媽用布綹給你做一條鞭,讓你爸爸給你做一座山,你趕著玩吧。”小孩回到家後,讓父母給自己做了鞭和“山”玩耍起來,毛猴的遊戲就流傳下來了。在這一傳說下,人們又將許多事情附會在裏麵。如榆林地區的長城段原本就是修築在草原丘陵上的,沒有大山,人們將這一地理環境說成是那個揮舞趕山鞭的小孩把山趕走了。又將女媧讓小孩向母親討要鞭來驅趕父親這個“山”說成是陝北男人雖有山的氣勢,但要聽女人的驅使。傳說與現實相融,形成了陝北民情。
關於趕山鞭的傳說,還有另外說法。《古小說鉤沉》中輯《三齊要略》中說:“始皇做石橋,欲過海觀日出。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至今悉赤。陽城山上石,皆起立東傾,如相隨狀,至今猶爾。”《太平禦覽》卷七十三引《齊地記》雲:“舊說始皇以術召石,石自行,至今皆東首,隱軫以鞭撻痕。”《民間文學》1979年第四期中有《薑女廟紀行》一文雲:“除孟薑女故事外,拾糞老人還講了關於趕山鞭的傳說。傳說修長城的磚每塊重四五十斤,大石頭每塊好幾百斤,要運上山修長城十分困難。山溝裏有個老婆婆紡了線給人絏石頭……隻要用這線拴著,一拉就很輕鬆地上去了。秦始皇知道後,把線收集起來,搓成趕山鞭,趕起石頭像牲口一樣,把沒用的石頭就趕到海裏去。”從這些傳說來看,關於趕山鞭的傳說流傳很廣,而且內容不一,陝北民間將趕山鞭與毛猴聯係在一起,衍化成一種兒童遊戲,很有特色。
長城修起來了,秦始皇回長安去了,陝北民眾擔負起保衛家園的責任,並時常向女媧娘娘祈求保佑。女媧有感於人們的心願,便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永保安寧的名字,如安邊、定邊、靖邊、安塞、安定、延安、延長、保安等,以確保陝北疆域的長治久安。因此,陝北民間也將女媧視做保護神,到處建有她的廟宇,對她進行祭祀和祈禱。
因秦始皇是在冬春之際將趕山鞭遺棄在陝北的,所以,小孩玩毛猴一般也在冬春兩季。趕山鞭有了許多傳說,就為它增添了不少靈氣,民間和民俗視其為神物,所以,陝北的巫神和法師也用鞭來驅趕惡鬼,尤其是法師在上山收法時,如果遇到惡鬼纏身,最後一招就是用鞭來驅打惡魔,巫神在趺壇以後若有凶神臨壇亂法,也用鞭驅打。巫神和法師以鞭驅魔,被民間借用過來。民間認為,冬天是陰氣太重的季節,經常有鬼邪傷人,人們就在外出時帶上一把鞭,走一陣就用鞭抽上幾下,便可將跟隨來的邪魔趕走。不過,這種鞭已不是小孩所用的布綹鞭,而是用麻搓成的麻鞭,它的驅邪作用更大,為巫師、法師和大人所用。
打望
打望俗稱為“打碗”。望在遊戲中指怨恨、責怪的意思。《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雲:“不意君之望臣深也。”這裏所言之“望”就是怨恨、責怪。
陝北民間為什麼有“打望”遊戲?是與三國故事有關的。三國時期,司徒王允為了除去朝中專權的奸臣董卓,使用美人計將其義女貂蟬許配給董卓與呂布二人,意在使其父子產生爭鬥,最終依靠呂布將董卓殺死。後來,曹操在白門樓上活捉了呂布,呂布向曹操求饒,曹操征求劉備意見時,劉備言說,君不記董卓事乎,三姓兒之言豈能信哉?呂布聽後大罵劉備曰:“大耳賊不記轅門射戟之事?”曹操斟酌後還是殺了呂布。根據這一曆史故事,遂之形成了“打望”遊戲。遊戲方法是:在地上栽一大石片或磚塊,名曰“老爺”,也就是董卓。它的前麵又栽一小石片或磚塊,名曰“曹操”。曹操的左右又各栽一小石片,稱為衙役,即陳宮與劉備。然後在一定距離處畫出一條線,遊戲者依次用石塊向望打去。將望這個老爺打倒後,這位勝利者就站在老爺的位置上,發號施令,其餘三人則要趕快搶上前去,占據衙役的位置,慢者便是曹操了。此時,老爺發出命令,衙役們一齊動手將曹操的耳朵揪住,在遊藝場中轉三圈後,又開一局。在打望時,有人技藝不高,先打倒了曹操,就要自認倒黴地充當曹操,其餘三人則要爭老爺的位置,方法仍是看誰能將老爺打倒,誰就當老爺。即便當不了老爺,當衙役也不是吃虧的事情。
這一遊戲由四人完成,四人都是其中的角色。但在打望的時候他們既可以被認做是呂布,也可以被認做是劉、關、張。呂布與董卓這個望有奪妻的怨恨,劉、關、張與曹操、董卓也有怨恨。無論將打望人認做什麼人都是可以的。
這一遊戲產生的另一原因,是因陝北民間一直將呂布視做英雄,又是美男子,將貂蟬視做美女,又是義女,他們二人都是陝北民間崇拜的人物,因此有了“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的說法。人們便借這一遊戲替呂布抱打不平,以此來傳承二人的美名,永世不衰。
在這一遊戲的影響下,又派生出了“砍棒”和“砍銅圓”的遊戲方法。棒就是高粱的秸稈。遊戲方法是在地上畫出一個方形圖,參加者向其中放一定數量的棒,然後在一定距離處畫出一條線,依次將棒砍出圈外,砍出之棒歸己有。第一人砍不盡時,第二人接著砍,依次砍過一輪後仍未砍盡,可再砍第二輪,直至砍盡為止,再起第二局。在這一遊戲中,將棒視做“箭”,方的圖形被視做“城”。將箭從城中砍出,說明用以防守城的箭沒有了,城也就破了。由此可以看出,這一遊戲也是從戍邊這種軍事意義上轉化來的。與此相同的是“砍銅圓”,銅圓是錢幣,是國家的象征,城中沒有錢,國也就破了。其遊戲規則與砍棒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