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枷打,碌碡趟,一陣拾掇就起場。
扇車過、木鍁揚,攢起圪堆要進倉。
主家笑,眾人喜,五穀豐登年景好。
趕快端來獻場糕,先進天地第一樁。
風調雨順神保佑,莊稼全憑土神護。
神農社稷農事神,五穀禾苗他發揚。
再敬山神和土地,一年四季免災殃。
敬過天地眾神靈,眾人要吃獻場糕。
說喜段,唱喜曲,說唱一段再吃糕。
我吃糕,主家高,明年更比今年高。
我吃糕,主家好,一輩更比一輩好。
抬碾盤祝詞
龍從雲,虎從風,龍虎一行有風雲。
今日事主請青龍,如同雲中青龍行。
青龍一現有祥瑞,五穀豐登年景好。
龍出深潭世無驚,黎民百世享太平。
碾盤安在前院裏,一年四季保安寧。
莊稼禾穀先農栽,五穀成炊碾磨推。
人借風水能興旺,風水相宜福壽長。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四水相和不犯煞,諸神各在其位中。
前院碾子後院磨,當院栽缽搖錢樹,
後院還有金銀庫,牛羊成群滿院落。
大囤圪堆小囤流,五穀豐收享太平。
日子越過越紅火,平平安安永世寧。
開光點眼歌
焚香叩頭,跪拜上蒼,玉皇敕令,法力無邊。
保佑黎民,永無災殃,感頌神恩,金殿初成。
金像塑就,慧眼未啟,運作神筆,依次開光。
點眼開光,眼觀六路,點耳啟聰,耳聽八方。
點頭為尊,恒嶽至極,點心開犀,一點神通。
點手開張,握定乾坤,點足舉步,步入青雲。
東一筆,紫氣東來,西一筆,金風送爽。
北一筆,水流暢通,南一筆,社稷呈祥。
中一筆,國泰民安。一筆一筆,筆筆通神。
年有十二月,月月都吉慶,晝有十二時,時時注太平。
天無忌,地無忌,陰陽無忌,畫工無忌。
玉皇敕令,十萬方世界共享太平。
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民俗勸誡歌
說起茶,茶字經,出在深山遠澗中,
山前采茶山後接,舟船運到揚州城,
雖然不是真國寶,當今皇上它先行。
說起酒,酒字經,杜康造酒醉劉林,
這酒本是麥蜜水,淮安的麥子造的成,
雖然不是真國寶,當今皇上用三盅。
說起雨,雨字經,出在五湖四海中,
老天下場及時雨,五穀禾苗往上升,
雖然不是真國寶,它跟皇上血脈一般通。
說起火,火字經,出在老君爐火中,
大聖踢翻八卦爐,送到人間有火種,
雖然不是真國寶,百姓皇上離不了。
茶吃多了把病生,酒喝多了發酒瘋,
雨下多了壞禾苗,遭了大火當時窮,
四字不分大和小,萬物出在土中生。
金木水火土為先,相刑相克又相生,
日月星辰天邊行,春夏秋冬四季分,
道生一來一生三,萬物都在五行中。
陝北七堆火
從臘月廿三日送灶君上天宮點燃第一堆火開始,除夕夜、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廿三、二月初二日止,陝北民間共要點燃七堆焰火來祭祀上蒼神靈。這一習俗的由來與我國儒教所推行的“柴”、“禋”和“血祀”有關。
柴,就是柴祀,是儒教祀神儀式之一。《禮記·大傳》中雲:“柴於上帝。”《周禮·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說明周代已經有了柴祀之儀。鄭玄注雲:“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朝陽也。”這說明,在行柴祀之儀時,要將牲畜或玉帛放在柴上焚燒,並且將其規定為祭祀的必要程序。柴是焚燒,禋是點燃柴後讓煙飄升於天,二者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但在煙、火上有區別。後來人們便將“柴”與“禋”合而為一,不再加以區分了。
禋在《古文尚書·舜典》以及《今文尚書·堯典》中均有記載,其中雲:“禋於六宗。”漢唐儒者大都認為“禋於六宗”是指以虔誠的心態,用豐盛而潔淨的祭品來祭神。《周禮·大宗伯》中雲:“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認為:“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根據鄭玄的這段注釋來看,禋是將祭神用的牲畜放在柴上進行焚燒,使煙氣上達於天。
血食是儒教用新宰殺的動物的血肉來祭祀神靈,稱之為使神靈“血食”的祭祀儀式。血食是在祭祀上帝或日月以及諸天神時所舉行的儀式。一般是將牲畜宰殺後,放在柴草上進行焚燒,所以也稱做“柴祀”或“禋祀”。祭祀地神時,則是將牲畜的血埋入地下,稱做“瘞”。有的祭祖儀式也用牲畜,其儀式是“先迎牲,殺於庭,取血告於室以降神”(《通典》卷四十七)。依照祭祀規格的不同,所用牲畜也有所不同。最常用的牲品有牛、羊、豬,但還旁及一些家養或野生的動物。祭祀所用牲品必須進行嚴格挑選,並在祭祀前的一定時月裏進行單獨飼養,還要有專門人員管理。皇帝在舉行大祭之前,要親自去查看牲品,稱做“視牲”。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一些重要的祭祀場所,如天壇、宗廟、社稷壇以及孔廟等,都設有專門的宰牲亭。主祭人員要親自牽著牲畜來到宰牲亭後才能宰殺。祭神時,在獻完生食以後才獻熟食。
梁武帝是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對祭禮進行了改革。他在祭祀宗廟時,用大餅蔬菜來代替肉食。我國曆史上將這一重大改革稱之為使祖宗“不血食”事件。
陝北的七堆火就是從祭祀天地諸神的禮儀中衍化而來的民間習俗。臘月廿三是人們祭祀灶君的火。灶君既是一位天神,又是一家之主,傳說他還救過人的命,理所當然地應當享受人們對他的祭祀,人們同時也祈盼他到了天宮以後,在玉皇大帝前美言人們幾句,給家庭帶來幸福。但灶君不是大神,所以祭祀他的火也不大。除夕之夜是天上地下各路諸神大換班的日子,而且又神多、位高,所以,除夕之夜的火堆是很大的。正月初六是陝北民俗中的小年,是新到各路神靈上任的日子,第二天便是“人日”了,所以應當對新上任的諸神表示歡迎,又對人日進行慶賀。這一天的火也是大火。正月十五是天官誕日,天官賜福是民間俗信,所以要點燃大火,對天官誕辰進行慶賀。正月十六日是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他降臨人間,給人們賜福消災,人們祈盼得到天官的賜福,點燃大火,並從火堆上跳過,以此來向天官祈福。正月廿三是灶君上天一個月的彙報後回宮的日子,人們以火迎接他的歸來,表示對他在玉皇大帝前美言家人的感謝。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以後,莊農就要開始忙於勞作了,人們希望龍能給人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所以要祭祀它,祈盼囯泰民安,同時對天地五方諸神祭祀,祈盼得到他們的保佑。這一天,人們還要祭祀與人們生息相關的社神、稷神等農事諸神,所以,也將這次火稱做“社火”。
陝北七堆火中,人們除了在正月十六和二月初二這兩堆火中燒烤一些年茶飯,如黃饃饃、白饃饃作為祭品外,其他幾堆火中不燒任何東西,僅為“柴祀”。所燒饃饃中大都包著豆類,燒熱後人們吃食,俗稱之謂“咬蠅子腦”。咬蠅子腦是除蠅害民俗。還有得錢之義,因“蠅”與“銀”諧音,咬蠅子腦也就是咬銀子腦,是求財進寶的祈盼。
薦新、望
薦新,就是用剛剛成熟的新鮮食物祭祀祖宗。《禮記·祭統》中雲:“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嚐、冬祭曰烝。”《爾雅》中的說法與之略有不同,大意都是以時鮮食物祭祀祖宗。薦新之儀還可隨時進行,不一定隻限於一年的四次。時鮮食物從新鮮的瓜果蔬菜到野鹿、野兔、鳥、魚等,隨時可以設定。時新食品隻有在向祖宗薦新以後,活著的人才能食用。這一古代禮製在為民間所借用後,陝北民間從此一直遵循著,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所淡化,現在已沒有多少人依此禮儀祭祀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