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是人們訪親問友的日子,也是迎財神的日子。後來,人們將這一習俗融合到正月初一去廟堂求福中。
正月初五是“送窮五”的日子。《延長縣誌》雲:天將平明之時,作紙人,備餅、餌、香送之。延綏一帶則是於黎明時分以掃除塵垢的方式來送窮神。這一天,人們每餐要吃飽,謂之“填窮五”。窮則吃不飽,飽則不窮,所以要吃飽。延川一帶有於是日“迎五財神”之俗。
正月初六在陝北民間稱做“過小年”,其俗與大年三十相同,但沒有三十的氣氛。延長縣有夜多靜聽,以卜一年吉凶之俗。延綏一帶有炒黑豆,撒於房壁,名“爆六甲”之俗。正月初七在陝北民間稱做“人七”或“人慶”,是由“人勝節”而來的。延綏一帶有用糠著地上,以艾柱炙之,名“救人疾”之俗。此俗因用艾炙糠可發出疾切之聲,與“救人疾”發音相近,故名。俗信以為,可以使人在一年之中不發疾病。還有晚上在院中燃火之俗。
正月初十在延綏一帶視為“老鼠出嫁女子”的日子,是夜,家家滅燭早寢,恐怕驚了老鼠的好事後使其成群危害穀麥作物和齧咬衣物。
正月十五是“燈節”、“元宵節”。據《延綏鎮誌》雲:“上元天官誕辰,俗所尤重。街市遍張燈火、花炮及火場。倡優戲樂,士女俱觀焉。”是夜,用麵為不托,名燈盞,注油燃燈,到十六日早,作羮食之,示收燈也。脯時,士女或往來於親戚家,或載酒郊外,名“散百病”。
正月十五這天,家家吃“米茶”。米茶是在浸泡過的小米中加入炒熟的杏仁、桃仁、核桃仁後上碾軋成麵,再進行炒製。食用時以涼水調為糊狀後倒入燒開的水中戳為糊。有的吃法還在裏麵煮一些糕塊或油饃,是一種時令佳饌。此食俗大概由混沌開元的說法而來。糊,即混沌不清,油饃,即圓而開孔。其實也與盤古開天地的傳說有關。晚上,家家院內燃起熊熊大火,迎天官下界。所以,此火為神火,人是不能享用的。
正月十六日夜晚,亦要在院內燃火,這一天晚上,天官給人賜福,人們可以從火上跳過去,祈求天官給人賜予福壽,所以,陝北民間將這天晚上的火亦稱做“人的火”,是人、神共享的火。又有“燎百病”的說法,因為在傳統的“福”中也包含著壽,無病即壽,所以有此俗信。延長縣有白天登高望遠之俗,名曰“遊百病”,即把百病都遊釋掉,以祈求健康。
正月廿三是迎灶君回宮的日子。陝北民間俗信,灶君於臘月廿三日上天宮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情況,為期一個月,所以於正月廿三日又回到人間。這天晚上亦要燃火,但很小,又有將此俗稱做“取光明”,也有謂之避毒蟄之義。延長縣則在正月三十行此習俗。另有說法是,正月廿三是老君爺的火,這次火尤為煤工們所重視,所以,被民間認為是神的火,人不能享用。
二月初一日,據《延綏鎮誌》載:二月朔日(即初一日),俗名“開廟門”,龍神起,刲(kuī,音虧)割殺(此語出《國語·楚語下》:“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豖”。)羊以祭,所以,“二月二,龍抬頭”是從二月初一日的“開廟門,龍神起”就開始了。舊時有此習俗,後來因世薄,刲羊以祭之儀俗漸消,僅存“公雞會”被沿襲下來。但廟門還是要開的,人們於是日到寺廟去求神拜佛以示虔誠並祈禱在這一年裏能得到神的保佑。
二月二之俗是於二月初一子夜,各家各捉一隻公雞,用雞籠和筐裝著,上蓋一塊黑布,隨著秧歌隊,或結隊上到村中一座風水山,村民一般稱為“二月二山”。上到山上以後,首先要點燃香燭敬祭天地,然後點起熊熊大火,秧歌隊圍著火堆繞轉,沒有秧歌隊者,大家相隨繞轉,有傘頭或領隊人唱幾個祈求秧歌。還有人專門誦讀祭獻五方的祭文,以祈求年景安泰。誦讀祭文後,將一隻公雞扭死,歸誦讀者所有。祭獻完畢後,偃旗息鼓,靜悄悄下得山來,將上山的所有公雞於公館窯內烹而食之。此俗在陝北民間稱之為“公雞會。”
另有“打龍眼紙”習俗,即於二月初一日,各家均備有白麻紙一遝,於晚上相聚在碾子邊,將紙收集在一起,卸下碾夾,準備好紙釘,候至村中第一聲雞叫時,急用碾夾打向紙釘,使紙釘在白麻紙上留下印記。因紙釘為一圓柱筒形,中懸一方形“釘”,經打擊後,留在紙上的印記為一中間有“點”的圓形,類似“眼”,又是用碾夾這一象征“青龍”的臂所打,故名此紙為“龍眼紙”。打完龍眼紙以後,各家將紙帶回家中,有的放在門台上,有的釘在窗肩畔上,若有孩子患有無名腫痛或其他邪病時,用龍眼紙擦一擦,就會痊愈。亦可將龍眼紙裝入小兒的肚兜之中,用以避邪。亦有直接將布放在龍眼紙上一塊打了以後為小兒做成衣衫穿著,俗信認為這樣會使娃娃好抬舉。
二月二這天晚上的火,尤其是山上的火,都講究一個“大”,哪個村中的二月二山上的火大,哪個村就會旺盛,所以,各村一般派出很多人砍柴,積薪為大火。人們在圍著大火繞轉時,還要配合祭五方的祭祀儀式,共同唱誦:“清風細雨撒回來,惡風猛雨撒出去”等祝禱詞,以祈天年祥和。
二月二這天,有的農家還有蒸十二個糜子麵窩窩的習俗,將蒸好的窩窩依次放入廚中,過一兩日後,查看哪個窩窩中的水分多,以此來判定哪個月的水雨多,好決定種植什麼農作物。
二月二這天,男子都理發,俗稱“抹龍殼”。據《延綏鎮誌》載:“二月,以灰圍宅舍,謂之‘圍蚰蜒’,早起,元旦所做黃米大饃,和燒黑豆,啖之,謂之‘咬蠅子’。”有些地方還將打過火的柴把送向上下裏川,謂之送蚰蜒”。延長之俗是在二月二這天黎明時分,以灰撒居室牆道,義取“避蛇蠍”。是日,不推碾磨,不吃小米,其俗雲:“下穀種,吃硬飯”,以祈歲豐常飽,延長縣在二月初三日舉行文昌會,祝文昌帝君之生日,諸生醵飲,即,湊錢飲酒。《宜川縣誌》載:“二月二日,於五更後,圍灰道‘避蟲’。”
有些地方於二月二這天晚上,在院中所燃之火上燎烤被褥,謂之“燎百病”,人也可以從火上跳過,以祈祛邪除病。
二月二之後,所有鑼鼓都已收藏,不再動用,隻有於臘月時再可使用。
三月,寒食,清明。據《延安府誌》引《延長縣誌》載,“寒食、蒸餅、宰牲、祀祖、亦禱穀神,忌食稀飯。”《延綏鎮誌》曰:“三月清明,士女俱插柳毛、柏葉於鬢,出城墓祭,踏青郊外,選勝飲酒,謂之‘上野墳’。或邀朋較射,兒童競放風箏。兩日乃止。”《宜川縣誌》載:“三月清明,戲鞦鞍。拜墳。做饅頭相贈饋,上綴各種蟲鳥,名為‘子推’,謂晉文公焚山,禽鳥爭救介子推也。”《延長縣誌》載:“三月清明,家家香楮祭墳。”延長縣還有於三月廿八日上巳日祭獻東嶽廟神和到娘娘廟上香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