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天球赤道圈與黃道圈相交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角度,就有了冬夏之分。
天球上的一個大圈,就是天赤道。黃道也是天球上的一個圈,它與天赤道圈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兩個圈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傾斜交角。因此,黃道一半在天赤道以北,另一半在天赤道以南,黃道最北的一點是夏至點,最南的一點是冬至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當它在冬至前後運行到南半圈黃道上的冬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就偏南,正午時的位置就低。當太陽在夏至前後運行到北半圈黃道上的夏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時就偏北,正午時的位置就高。天球赤道與地平麵相交於正東、正西兩點,隻有當太陽在每年三月廿一日前後和九月廿三日前後運行到春分點和秋分點上時,太陽才是升於正東、降於正西。夏至日是公曆六月廿二日,冬至日是公曆十二月廿二日。
為什麼有雙中秋節而無雙春節
1995年,在農曆的月份上出現了閏八月,所以就有了兩個中秋節。閏八月在曆法上是很少出現的,所以,我國民俗中稱“閏八月就抵閏臘月”,陝北民間所說“三年等個閏臘月”所指也是指閏八月。但實際上,閏八月也是三年等不到的,根據曆法推算,閏八月也要有七十年的時間才能碰上一次,所以,人一生是很少有機會碰上兩次這樣的閏八月的。閏八月尚且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有一次,閏臘月和閏正月卻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是因為我國農曆曆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國的農曆曆法出自夏朝,因此也稱做“夏曆”。農曆年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一個閏月。閏月大都出現在夏季,極少出現在冬季。春節恰好處於冬季,所以,閏正月的事情自從農曆以來,還從未出現過。
閏月的安排與節氣有關,而節氣則是由陽曆決定的。節氣又被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各有十二個,相間安排。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劃成二十四個等分,每一個等分就是一個節氣。在陽曆中,每一個月有兩個節氣,而在農曆中,同一節氣在不同年份中出現的日期可能相差一個月左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農曆就采用閏月的辦法來達到平衡節氣的目的。由於冬至前後的中氣與節氣十分接近(平均為二十九點七四天),與農曆一個月的時間十分接近,因此,在冬季設閏月的可能性極小。而夏至前後,相鄰的兩個中氣之間又長達三十一至三十二天,所以,中氣的日期就迅速向後退去,因此,在農曆的三、四、五、六、七月設置閏月的比較多,而閏八月較少。從1821年到2020年的二百年間,閏五月十六次,而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一次也沒有過,其他閏月則各不相同。所以,我們也就碰不上兩個春節了。那麼,農曆究竟應當閏哪個月?上麵已經講了,閏月與節氣有關,而節氣與中氣是相間安排的,其排列如下:
這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中氣就落在了月末,這樣一來,在下一個月中就沒有中氣了。一般是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正好與需要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跟在幾月後麵,就叫做閏幾月。例如:1987年的農曆六月廿八日是中氣大暑,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處暑,大暑與處暑之間的這一個月裏沒有中氣,就應當將它作閏月,因為它是跟在六月後麵的,所以叫做閏六月。閏月的推定就是這樣來的。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三從四德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強迫婦女應當遵守的三種道德關係和應有的四種德行。
“三從”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規定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殯》,四德的內容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鄭玄注:“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枲。”也就是要求婦女屈從男權,謹守品德,在辭令、儀態、手藝方麵按照封建禮教嚴格要求。
三綱五常也被簡稱為“綱常”,是儒家維護封建統治的教條。“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是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以及孔孟所宣揚的仁、義、禮、智等儒學理論發展而來的。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見《春秋繁露·基義》),這是不可改變的,永恒存在的。又說,仁、誼(義)、禮、知(智)、信是五常之道(見《舉賢良對策一》)。東漢儒家著作《白虎通義》對三綱五常也有闡述。自此以後,三綱五常便成為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深深植根於民間,廣泛運用於民俗活動中。陝北民間所說的“有父不先子”就是“三綱”中“父為子綱”的民間表述,即凡事隻要父親在世,兒子是不能出麵決定和行施的。又有說:“有夫從夫,無夫從子,”就是“三從”中“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通俗表述。這些禮製的核心是男權,女子不享有民事活動的權利,尤其在民俗活動中體現得更為充分,在諸多的禮俗活動中,女子不能作為主體出現,比如,在婚喪嫁娶的“禮簿”上不能有女人的名字出現,都是以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名義來“尚禮”或“祭禮”。陝北民間至今仍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當丈夫去世以後,一切應酬都由兒子(長子)來承擔。
正起節閏歌
甲乙居仲上元逢,孟住中位季下仲。
五日一元周二遁,十時一甲用皆同。
陰陽二遁原洪造,節氣未來符先訣。
遲時交節奇未來,超神接氣通玄奧。
四仲未來節先來,值符仍將本局裁。
雖然新節已交氣,奈何四仲來胚胎。
四仲先來節後至,超用未來之節氣。
有時超趨過旬餘,所以積餘成閏位。
二至之前有閏奇,此時積累疊成之。
陽極陰終無後飫,節因此立閏其餘。
此義大致為:甲幹、乙幹居於四仲月則逢上元,居於四孟月則逢中元,居於四季月則逢下元。五日為一元,周流循環於陰陽二遁。十個時辰為一甲。陰陽二遁創立之初,節氣未來符已定下。交節遲時三奇還未曾到來,此時應該用超神接氣法加以調整。四仲月未來的時候節已先到,直符仍在本局;雖然新的一節已經交了氣,四仲月還未來到;四仲月先來而節後到,就提前用未到的節氣,有時候會超過十多天,因此就把積累起來的多出的時間變成閏位。冬至和夏至的前後有了閏奇,是此時積累而成的。陽到了極位,陰到了終點無後繼者,節就因此而立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