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七巧節(2)(2 / 3)

重陽節在陝北民間不像其他節日一樣受到民眾的重視,這大概與後世人們對重陽的認識有關。民間認為,九為陽之極,稱為“老陽”,陽極必變,會由盈轉虧,由盛轉衰的,這是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陝北民間認為“九”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九九”更是不吉利的。“九九歸一”麼,又要從頭開始。我國曆史上雖有重陽登高可以避災的習俗,但陝北民間認為九不吉利,所以此俗在民間不太流行。陝北民間在九月九時以獻牲的方式來禳災祛邪,並與慶豐收聯係在一起。陝北有“九月九,家家有”的說法,就是人們喜慶豐收的諺語。又有“九月九,蕎麵饣乞飥熬羊肉”的說法,就是在祭祀神靈後,人們分食牲品的過節寫實。

重陽節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風俗,如山東滕州市一帶,凡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過重陽節的。因重陽節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河南就將菊花稱為“延壽客”,將茱萸稱做“避災翁”。

人們對重陽節有著不同的說法,但重陽節在農事方麵卻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民間認為:重陽是一個雨行日子,有諺雲:“重陽無雨一冬幹。”說明重陽有雨與否,是對一個冬天天氣的兆示。另有“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河邊走”,說明這兩個日子有降雨的情況。人們還將重陽日作為基準條件來判斷以後的天氣變化,如:“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從九月九以後,天氣漸漸變冷,溫暖的天氣將要結束,所以有諺雲:“九月重陽,移火進堂。”人們在室外的活動將逐漸減少。

十月一

十月一在陝北民俗中是一個大節令。陝北民間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說法。也就是說,十月初一這一天,人們要給祖先們送寒衣,到祖墳上去祭奠祖先,給祖先送去冥錢,讓他們在陰間花費,這是人們“盡孝道”的日子。

十月一指農曆的十月初一。此俗源於道教的“五臘”之說。道教以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七月初七為“道德臘”,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所謂“臘”就是“祭”,“民歲臘”就是民間的祭祀日。民,即民眾;歲,即年;臘,即祭祀。也就是說,十月初一這日是一年中老百姓們祭祀祖先的日子。老百姓在一年中有兩個祭祀祖先的日子。一個就是道教所言十月一的“民歲臘”,另一個則是清朝皇家規定的“清明祭祖日”。

陝北民間對十月一的祭祖日看得很重,與清明節相同。屆時,家族全部出動,來到祖墳鳴炮燒紙,焚化“寒衣”。所謂“寒衣”,是用五彩紙剪製成衣裳式樣,雙層,裏麵裝有棉花,類人之棉衣。一座合葬墳上最少焚燒兩套,有的多達數套。有的寒衣如同活人所穿大小,但大都為小式樣。在送寒衣時,還要燒冥錢。舊時因冥錢的發行量少,大都用紙釘在麻紙上打出“錢樣”,以代冥錢。現在冥錢很多,人們不用紙釘打紙了。冥錢的印製人隨著人們的欲望要求,麵值也越來越大,有的一張有幾億圓,甚至幾十億,幾百億。致使有人夢得祖先們捎來話,讓多燒一些小錢花用,麵值太大的無法在陰間找兌。有人也於此日燒一些“紙火”下去,供祖先在陰間享用,紙火裏有家用電器、小汽車、飛機,甚至還有“商店”、“商場”,也被燒下去,供祖先隨意選用。上完墳後,有些家庭還舉行家宴,在家宴上緬懷祖先的恩德。

十月一送寒衣一則出於道教的“民歲臘”之說,另外還有一個與紙相關的傳說。相傳,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紙,不僅解決了人們的書寫問題,而且,蔡倫也從中賺了一筆錢。蔡倫的嫂子叫慧娘,心想,造紙可以賺錢,何不讓丈夫蔡莫也去跟蔡倫學習造紙技術來賺錢呢?於是就安排蔡莫去學造紙。臨行前,向丈夫再三叮囑,要少學幾天,早點回來好早點賺錢。蔡莫隻學了三個月,就回家開起紙坊來。因為技術沒有學到家,造出來的紙太粗糙,賣不出去。慧娘很機靈,便想出一個辦法。半夜裏,蔡莫突然哭了起來,把鄰居們吵醒了,問蔡莫怎麼回事。蔡莫便說,我們吵了幾句,她就上吊了,娘家人來了,一定不會饒我的。鄰居為了平息事情,就勸慰蔡莫說,等娘家人來了,就說是得病死了。第二天,慧娘的娘家人來了,問明情況後,又見蔡莫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悲痛萬分,也就不起疑心了。蔡莫當著眾人的麵哭了一陣後,從家裏抱出一捆草紙,在棺材前點著火燒了起來,一邊燒,一邊哭著說,紙沒做好,沒人要,把你氣得茶飯不進,飲食不思,就是這草紙把你氣死了,我要把它燒成灰,來解你心頭之恨。蔡莫哭著,燒著,燒完一捆,又抱來一捆,繼續燒著。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裏有響動,他卻裝著沒聽見,還在燒。又過了一陣,隻聽慧娘在棺材裏麵說,“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下可把人嚇壞了。

慧娘從棺材裏坐起來後,裝模作樣地說:在陰間冥錢能通行四海,紙也能在陰間做買賣,不是我丈夫給我燒紙,誰肯把我放回來。如此說唱了幾遍,然後定了定神說,我剛才還是鬼,現在已經是人了。親人們,不要怕,我到了陰間以後,閻王爺讓我推磨受苦,正在這時,我丈夫給我送來了錢,小鬼們為了幾個錢,就爭著替我推磨。三曹官知道我有錢後就向我要,我就把丈夫給的錢全都給了他,他就讓我離開地府回來了。

蔡莫聽了妻子的話,還裝作不明白的樣子,問道:我沒有給你送錢,你怎麼有錢呢?慧娘指著正在燒著的紙說:那就是你給我的錢,咱們陽間用銅錢,在陰間就以紙當錢。

蔡莫聽後,又抱了兩大捆紙燒,一邊燒著一邊說,三曹官,你把我妻子放回來了,我感恩不盡,再給你老送上兩捆,你可要寬待我那在陰間的父母呀,不要讓他們受苦,你沒錢花,我今後還給你送。

鄉親們一聽燒紙有如此好處,都向蔡莫買紙,給死去的親人燒送,讓他們手頭有錢後不要在陰間受苦,早日轉世。這事一經傳開,人間便爭著向蔡莫買紙,沒有幾天工夫就把紙賣光了。

慧娘“還陽”的那天正是農曆的十月初一,因此,人們就把十月一日定作上墳燒紙的日子,而且還要專門燒蔡莫做的草紙,後人也因此將這種草紙叫做“蔡莫紙”。

冬至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亦稱“冬節”、“大冬”、“亞歲”、“小年”。一般在我國農曆的十一月廿三日。一年之中,冬至這日夜晚最長,白晝最短。此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民間有“冬至長,夏至短”的諺語,因此也將冬至稱做“長節”。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因陽氣漸升,古人多以此日為吉日。古籍記載,此日前後,軍隊休整,關塞閉關,商旅停頓,朝廷罷事。此節自古有祭祖先,趕廟會,吃長線麵,喝米酒,相互朝賀拜節之習俗。因曹植《冬至獻襪履表》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之語,又名“履長節”。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秦沿其製,以是日為歲首,稱“過小年”,春秋時用土圭觀測日月而定,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測定者,漢代稱為“冬節”、“日至”,官場亦舉行賀節之儀,謂“賀冬”。魏晉六朝,稱為“亞歲”。百姓於此日向尊長拜謁,唐宋沿其舊俗。《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宗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是日,最隆重的活動是帝王的祭天大典,一般百姓則是上墳燒紙,送寒衣祭祖,祈求保佑安康富裕。點畫“九九消寒圖”,還有豐富的飲食娛樂內容。

在冬至裏有補冬的習俗。民間以為,冬至是冬季的開始,需要進補一些足以能夠度過嚴冬的食品。是日,一般都殺雞宰鴨或買一些羊肉,加入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也有用糯米、龍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南方人一般在此節吃餛飩。《武林舊事》雲:“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餉先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餺飥’之諺。”明清以來,江南人已在冬至改吃湯圓。冬至晚飯後,家家以煮熟的“圓籽湯”供奉廳堂、井頭、灶頭等處,然後全家食之,帶有團圓添歲之意。北方多吃餛飩,故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俗諺。西北地區多吃扁食(即水餃),陝西有吃紅豆米粥之俗。南北朝時期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共工氏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意在防瘟疫,但均與食用有關,亦合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