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因黃帝和杜康都是聖人,不忍心用以上這樣的傳說來說他們的故事,又編出了一個新的傳說。黃帝命杜康造酒,以為人延年益壽。杜康製作了很多次,總是造不出滿意的酒來,因此,杜康有些茶不思,飯不想了。有一天夜裏,杜康入夢以後,一位仙人來到他的夢中,對他說:天公地母,日精月華孕育出天地萬物;父精母血,秉承靈性而始有人,血乃靈物,用三點人血可釀出好酒來。說完,倏然不見。杜康醒後,原來卻是一夢,但夢中仙人和所言之事卻猶在眼前耳邊。
杜康第二天一大早起來,按照仙人所示,來到村口等人取血。一位私塾先生起得很早向他走來了,杜康上前施禮說,先生,我為了長壽,正在造一種酒,需要你的一滴血可以嗎?先生一聽是為世人做好事,自己又是為人類文明施教的,便很客氣地讓杜康取了一點血。杜康還在等人,可是沒有人過來。到了中午時分,一位將軍騎著戰馬飛馳而來。杜康上前攔住馬頭,施了一禮,說明來意。將軍一則秉性勇武,另則剛剛打了勝仗歸來,聽杜康一說,便豪爽地挽起袖子讓杜康取了一滴血。杜康還在那裏等人,眼看著天已黑下來了,沒有人走過。到了酉時時分,再不能等下去了,情急之中,一看牆根下睡著本村的一個傻子,杜康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前乘傻子熟睡之際趕忙取了一滴血,回到酒坊中配製。果然造出了好酒,異香撲鼻,很是誘人,但不能多喝,喝多了就會控製不了自己,而且醜態百出。後人根據這一傳說,說“酒”字就是根據這三個人的三滴血而來的,因為取最後一滴血在酉時,酉旁加三滴就是“酒”字。又根據這三個人的特性,總結出了喝酒人的三種特征。說,人喝酒時,往往先表現出來的是彬彬有禮,互相謙讓,因為這是那位先生的血所具有的靈性。一陣禮儀之後,便是慷慨激昂,豪言壯語,這是那位將軍的血的靈性在發揮作用。喝到最後,一個個都傻乎乎的了,這是傻子的血使人癡呆無忌。所以,勸人喝酒到將軍“血”時千萬別再喝下去,否則會傷風敗俗的。
傳說更容易讓人接受,杜康確有其人,但不像傳說中那樣。據有關史料所載,杜康是黃帝時期的人,也有說他是夏朝人或周朝人的。在傳說中,他是最早發明造酒術的人。《說文解字》中雲:“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杜康就是少康。杜康當時發明的酒是一種秫酒。秫,是一種黏粟。黏,指具有黏性;粟,是穀子。黏粟就是一種黏性的穀子。所以,秫酒也就是用黏性穀子製成的酒。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雲:“杜康造酒。”古人對此說法不一。晉江統《酒誥》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這段文字說明了對酒的發明者有不同的說法。《北山酒經》中雲:“酒之作尚矣。儀狄作酒醪,杜康作酥酒,豈以善釀得名,蓋抑始於如此耶!”由此可以看出,酒醪是儀狄所作,酥酒是杜康所造。所謂酒醪,就是渣汁混合的米酒。所謂酥酒,就是酢,同醋。酥酒一名出自魏源的《杜居雜興》一詩,其詩雲:“更釀百甕酥。”酢是客用酒回敬主人的意思。《詩經·大雅·行葦》雲:“或獻或酢。”酢也用做酬和報答。依照這兩種酒的特性來看,酒醪應是陝北至今仍在流行的“稠酒”或雲“米酒”,有些地方還稱做“黃酒”,這是不對的。黃酒應是杜康所釀的酥酒,吳起、誌丹、甘泉等縣至今仍釀造此酒。不過,後來的叫法又有所不同,有名黃酒的,有名青酒的,在釀造方法上稍有不同,主要依酒所呈現的顏色來命名。另外,還有一種餳酒,是後來發明的,它是以含糖量高而命名。
無論酒醪還是酥酒,久飲少飲確能起到活血作用。我國中醫對有些藥物就要求用黃酒作引,就是為了促進活血化淤的功效。
杜康為人類發明了酒,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飲酒既是情趣,又可起到健身的作用。但有些人卻嗜酒,其作用就適得其反。後來的酒類越發展越多。綜觀眾多酒品中,能夠讓人健康者,勝出酒醪、酥酒者還沒有。飲用黃酒,延年益壽,增加智慧,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孔夫子傳教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被曆代帝王所推崇,已經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而且還將繼續影響下去。孔子士儒思想被後世尊為“儒教”,它以“禮”為基礎,對人世、社會以及政治、經濟進行闡述,成為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準則,被華人乃至世界,尊為“文聖人”。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對他所主張的思想不遺餘力地進行宣教和傳播。常說孔子有三千門徒,周遊列國,就是對他為世人傳播思想的總結。孔子周遊列國,卻沒有來過陝北,陝北民間也就有了孔子沒有來陝北傳播他的思想的傳說。
相傳,孔子將他的思想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廣泛傳播,唯有處在朔方的陝北,孔子的足跡還沒有來過。在他晚年之際,決心來陝北傳播他的思想,於是,帶了子路一幹門徒,不遠千裏,從山東趕來陝北。他們剛剛走入金鎖關,來到宜君梁上時,遇到一個放羊的娃娃。娃娃見他們衣著打扮不像是陝北人,便問他們,到哪裏去,幹什麼。子路代孔子回答說,要到陝北去傳教。娃娃一聽是來傳教的,便問道,既然是傳教的,你們是誰,有何能耐來陝北傳教。子路說,這位是孔夫子,儒教是他所創,為何不能傳教。娃娃一聽是孔夫子,知道字是由他所造(民間傳說孔夫子造字),便說,既然是孔夫子來了,我考你一個字,看你認得不認得。子路讓其寫來,娃娃用一根柴棍在地上寫著,口裏還念著筆順雲:一點一劃長,八條腿腿都朝下。寫完後,讓孔子認。孔子看後,從未見過此字,便說不認得,還虛心地問娃娃這是什麼字。娃娃說,你連毛蚱蚱的“蚱”字都不認得,還傳什麼教,趕快回去吧!孔夫子麵有難色,子路卻說,不要理他,咱們走吧!孔子一幹人馬離開了宜君,幾日後來到橋山黃帝陵前。孔夫子很敬仰黃帝,要為黃帝行祭拜禮。子路等弟子為孔夫子準備了香燭,一應停當,剛要行拜禮時,從草叢中跑出一隻兔鼠子來,後腿蹲在地上,身子直立著,兩隻前蹄一抱,儼然像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行“抱拳禮”一樣,麵對著孔夫子站立著。這下可把孔夫子嚇壞了,心想,自己本來是到這裏傳播禮的,沒想到,小小動物尚且用如此禮節待我,何況人乎?不由得自思了一會,向弟子們說,這裏的文化禮儀很高,不是我們傳教的地方,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帶領著一幹弟子回山東去了。
孔夫子回到老家後尋思,早知陝北的文化禮儀有這麼高,何不早點到哪裏去學習,將自己的思想再提高些,那樣就不需要周遊列國地費那麼大的勁去宣傳了。越思想,越後悔,不久,便謝世離開了人間。陝北也就成為孔子思想沒有傳播到的地方。自那以後,陝北民間就有了“兔鼠子怕死個人”的俗語,而且還是一位聖人。傳說歸傳說,但孔子思想對陝北文化的影響不大,尤其是“禮”文化方麵,陝北沿襲的僅僅是一些零亂無章的禮儀規矩和地方習俗,所以陝北民間又有“十裏鄉俗不一般”的說法,這是由於人們對“禮”的認識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鄉俗”,各有所依,又各有所長。《周禮》、《儀禮》和《禮記》對陝北民間禮儀的約束也不大。
在傳說中認為,孔子畢竟來過宜君、黃陵,這些地方也就沾上了孔夫子這位被後人奉為文曲星的靈氣,所以,這裏的文化水平要稍高於陝北北部。因此,陝北文化就有了南北兩大文化的區別。
我國民間將孔夫子奉為“文聖人”,將關羽奉為“武聖人”。陝北民間隻祀奉關帝,而不祀奉孔子,一應文化之事,人們隻向文昌帝君祈求而不求孔子,這一習俗大概與此傳說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它的音、義、形是緊密相連的。正如上麵傳說中放羊娃娃考孔夫子一樣,“一點一劃長,八條腿腿都朝下”,正是一個毛蚱蚱的形體。人們根據這一說法又編出了一個孔夫子的傳說故事。
據有關資料所載,我國的文字是倉頡造出來的,民間傳說卻是孔夫子造的。相傳,孔夫子是天上的文曲星,釋迦牟尼是天上的金禪子,他們各執一教,又互相不服氣。有一天,他們二人鬥了起來,互相理論,決定誰輸了就挨一頭繃。釋迦佛問孔子,誰先考?孔子很滑,說我先考。釋迦佛老實,就讓孔子先考。孔子問釋迦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何意思。釋迦說,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南無也稱“南謨”、“那謨”,是“致敬”、“歸敬”、“歸命”之意,也就是一心歸順於佛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一心歸順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孔子說,你的說法不對,“南無”就是南麵沒有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南邊沒有阿彌陀佛這位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那你何言普度四方眾生呢?這樣,孔子把釋迦佛問住了,釋迦無言以答,甘願受罰。孔子用拇指扣住中指,憋足氣,朝釋迦佛眉宇正中猛力一彈,竟將釋迦佛彈出一個紅包來。釋迦佛心想,孔丘,你也未免有些太狠了,竟如此用力彈我,我也決不輕饒於你。該釋迦出題了,他對孔子說,你造字有誤,孔子說,何以見得?釋迦說:千裏應為“遠”,而你卻讓人讀作“重”,這不是造錯了嗎?孔子說,俗話說:“千裏送鵝毛,禮輕人意重。”念重有錯嗎?釋迦說:一座山就夠重了,再壓上一座山,不就更重了嗎?你為何將山上山讀作“出”?孔子無以應答,也隻得認輸了。釋迦心想,我這一指非讓你孔丘吃不消。將腿盤起,閉上眼睛,拇指扣在中指上,做著運氣的架勢。孔子一看,釋迦這半天還在運氣,如果讓他運足氣後再彈出來,非把我的腦袋彈碎不可,於是,趁著釋迦運氣的時候,偷偷溜了。釋迦運足氣,睜開眼睛,準備彈孔子時,孔子不見了,氣得釋迦到處尋找孔子。孔子周遊列國,沒有定處,釋迦沒能找到孔子。釋迦成佛以後,他的弟子們為其塑像,也沒有忘記孔子的這一指之仇,所以,釋迦的塑像總是眉宇間有一紅點,右手的拇指總扣在中指上,隨時想報此仇。孔子逃跑以後,也覺得對不起釋迦,所以他四處宣揚“禮”,讓人們以禮相待。後人為他畫像時也總是將他畫成雙手相拱,弓身作揖,顯得彬彬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