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向服務轉型,從2001年到2012年,陝鼓的營業收入增長了近20倍,淨利潤增長了46倍。
2011年,西安陝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印建安,應通用電氣(中國)有限公司的邀請去講課。在課堂上,印建安說:“陝鼓不做‘民工’了,而是改做‘包工頭’。是‘包工頭’,就得組織‘民工隊伍’。在這裏,我要恭喜大家,通用電氣就是‘民工’之一。”當然,這是一句玩笑。不過這也反映出,在全球產業鏈中,陝鼓的地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變化源於2002年開始的轉型。此前,陝鼓主要向客戶提供單一的產品——風機。
2002年,陝鼓成為風機行業的領軍企業,但當年的營業收入隻有4.86億元。如果還圍著產品轉,將很難突破增長的極限。市場需求的碰撞讓企業意識到工程總包的價值。於是,陝鼓決定,不再做製造業的“民工”,而要做“包工頭”。也就是說,除了風機,陝鼓還能提供電機(或汽輪機)、潤滑油站、消聲器等配套產品,並讓這些設備協調運轉。此外,公司還可以把基礎設施、廠房和外圍設施建好,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繼工程總包之後,陝鼓又陸續推出了其他服務項目,如遠程檢測和診斷服務、備品備件服務、融資服務,等等。而在2009年,陝鼓又跨出了重要一步——做能源基礎設施運營,即為客戶投資、建設,並運營氣體工廠,從而直接提供工業氣體(如氧氣和氮氣)。類似於用水,客戶不需要自己建廠並鋪設管道,而是直接用水,按量付費。
向服務轉型,讓陝鼓嚐到了甜頭。從2001年到2012年,陝鼓的營業收入增長了近20倍,淨利潤增長了46倍。陝鼓2013年年度業績快報公告顯示,2013年,源於服務和運營的訂貨已占當年總訂貨量的近50%,逐步顯現出了企業轉型的成果。
當然,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當你要換個“活法”,就意味著你要從頭到腳做出改變。近年來,印建安多次走進商學院課堂,很多製造企業也紛紛到陝鼓取經。很多人都關心兩個問題:第一,是什麼原因讓陝鼓走上了差異化道路,而不是像眾多製造企業一樣“一條道走到黑”?第二,陝鼓為什麼能夠做成,成為“先驅”,而不是“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