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迅速席卷全球,使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從以工業化為主導向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轉變,勞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與人類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世界正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作為技術創新的前沿領域,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有力地促進了可持續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特別是科技和軍事競爭中,成為各主要國家爭奪的戰略製高點。
信息與物質、能量並列為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在工業化中後期,信息資源成為重要戰略資源,信息技術創新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發展方向,信息技術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
計算機、互聯網是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核心是集成電路IC和軟件,計算機和互聯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行業哪個領域能離開計算機和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人與人、人與物乃至物與物之間隨時隨地溝通的物聯網,計算機和互聯網將貫穿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始終。
信息技術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產業升級的“助推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01~2008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3%,200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5.13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約1.14萬億元,占我國GDP比重約3.8%,對當年GDP增長的貢獻超過0.8個百分點,出口額達5218億美元,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2.2%。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字電視等領域也取得一係列重大技術突破。
2008年與1978年相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翻了十二番多,居國內工業部門首位,工業增加值13083億元,相當於30年前的472倍,年平均增長22.8%,利稅總額3127億元,相當於30年前的1421倍,出口額459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7.7%。工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由1977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5.3%。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初步建成了專業門類相對齊全、產業鏈基本完善、產業基礎紮實雄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觀調控科學規範的產業體係,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並正在向電子產業強國邁進。
在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指導下,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經過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規模居全球第二,軟件業快速發展,信息化有序推進,從材料、元器件、專用設備、測試儀器到整機的產業鏈條和價格鏈條不斷完善,主要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2007年,中國境內生產的移動電話占全球總量的48%,PC機占全球總量的46%,彩色電視機占全球總量的42%,顯示器占全球總量的65%,程控交換機占全球總量的58%,數碼照相機占全球總量的57%,上述產品產量均居全球同類產品產量的首位。
中國製造在引領全球的同時,研究開發水平日益提高。2007年,全行業研究開發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74%,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27%。截至2007年底,中國本土電子信息企業申請技術專利254301件,其中發明專利125762件;獲專利授權的有153483件,其中發明專利24943件。
從以上列舉的數據可見,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