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那邊有個說法,說丈夫在結婚的第一天一定要把老婆給製服了,隻要第一天把老婆給製服了,老婆就會一輩子順從丈夫。對於陳大富同誌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陳大富當時是紅得發紫,劉梅花又是自己上趕子投奔革命陣營來的,陳大富不用費勁劉梅花自然就會服服帖帖,但是沒想到劉梅花關鍵時候來這麼一手,差一點就把陳大富打成跟陳三元一樣的現行反革命。於是,被製服的恰恰是陳大富自己。如此,陳大富自從結婚之後果然就一直聽劉梅花的。
在陳大富聽從劉梅花的事件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上大學這件事,正是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陳大富的命運,並且最終成就了他今天的事業。
按說陳大富隻是小學畢業,上大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如果不是劉梅花,陳大富也根本不可能上大學,他連想也沒有想過。但是他娶了劉梅花做老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因為劉梅花不但想到了,而且做到了。
當然,劉梅花能夠做到的主要原因有賴於當時中國社會的大環境。中國社會當時的大環境是上大學不用考試,而是推薦。那時候的大學生不叫大學生,而是叫“工農兵學員”,意思是這些人都是來自工人農民和解放軍。這些“工農兵學員”不是通過考試而獲得進入大學的資格的,而是由基層組織推薦進入大學的,他們上大學也不單是學習知識,主要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其中關鍵是管大學和改造大學。
那一年中國大地上正好放映一部國產故事片,叫《決裂》,影片裏麵有這樣一個鏡頭,大學黨委書記抓起一個農民的手,指著這個農民手上的老繭,大聲地說:“這麼叫‘資格’?這就叫‘資格’!”
演者無意,看者有心。劉梅花知道,自己的丈夫陳大富肚子裏麵雖然沒有多少墨水,但是手掌上的老繭並不一定比電影上那個農民少,既然那個農民能去改造大學,丈夫為什麼不能去改造大學?於是,劉梅花開始為丈夫張羅。
當時他們那裏已經有一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這些知識青年在他們那裏幹了幾年之後,又被招回城市成了吃商品糧的工人。剛開始農民傻,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隻是心裏麵酸酸的,覺得自己天生就比城裏麵人命賤,就該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後來一部分農民慢慢覺悟了,當然他們是被啟發著覺悟的,因為他們發現不斷地有下鄉知識青年巴結當地的農民。剛開始是小恩小惠,後來是大恩大惠,於是貧下中農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原來每次來招工的時候都是要貧下中農推薦才行!為了能獲得他們的推薦,那些本來在骨子裏麵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城市裏下來的少爺小姐們也不得不厚著臉皮來討好他們這些下裏巴人。一時間,多年抽慣了老煙袋的生產隊長也時不時地從上衣口袋裏麵摸出一根“大前門”。順便說一下,裝香煙的上衣大多數也是下鄉知青幫著從城裏“帶”的。更有甚者,少數由於家庭出身不好而屢屢不能被上調的女知青,為了早日回城,不得不急貧下中農所急,直接為大隊書記解決生理問題,從而換取一張招工表格。最後,廣大農民終於徹底開竅:來招工可以,但是必須一比一。也就是說,凡是城裏麵來招工的,必須一個下鄉知青搭配一個回鄉知青,這就叫做“一比一”。許多年之後,電視上開始做“一比一”的廣告,不知道這裏麵有沒有知識產權的問題,如果有,這個知識產權應該歸二十年前的皖北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