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從官員到老板——王星焰的高台跳水(二)(2 / 2)

“做大”是老板們的行話。在老板的圈子裏,不說誰有錢誰沒有錢,更不說誰有多少錢,隻有老百姓才關心誰有錢誰沒有錢,誰有多少錢,而老板們不關心這個,老板們關心的是你做得有多大,或者說關心你資產規模有多大。舉個小例子,同樣是開飯館的老板,張老板的飯館有二十張台,王老板的飯館有八十張台,不用說,王老板肯定比張老板“大”,至於王老板開飯館的錢是不是在外麵借的,甚至說王老板的大飯館是不是真的比張老板的小飯館賺錢,別人不管。所以,真正的老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想“做大”,而且越是大老板越想“做大”,如此才能實現資本的滾雪球現象。

美國《財富》雜誌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老板與老百姓的根本差別在哪裏,最後的結論是:在價值觀。普通人想著有錢,老板想著“做大”,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比爾?蓋茨早就可以收手不做了,那麼有錢了,子孫萬代都用不完了,還做幹什麼?難道比爾?蓋茨現在還是為了掙錢?當然不是。是什麼?是想做大。想“做大”是一切老板的本性。王星焰雖然不能跟比爾?蓋茨相提並論,但是他們的心態是一致的,就是一心想著“做大”。

實踐證明,開發房地產是實現“做大”的最佳捷徑。香港的李嘉成是靠做塑料花起家的,但他是靠房地產做大的。深圳的王星焰是靠以權謀私起家的,他也是靠房地產開發做大的。這裏要注意,“房地產開發”跟“炒地皮炒項目”不是一回事。“炒”賺的是差價,“開發”賺的是“做大”。這是王星焰悟出的道理。王星焰“做大”的欲望被燒起來之後,並沒有急於動手,而是“眯盹”。“眯盹”了一個多月之後,悟出一個道理:“開發”房地產相當於開銀行。開銀行了還不是“做大”了嗎?

王星焰當時隻有一兩千萬,隻要開發一個房地產項目,馬上規模就做到一兩個億,這就是“做大”。至於他這個價值一兩個億的樓盤當中到底欠了施工隊多少錢,又欠了材料供應商多少錢,沒關係,房產證上反映的隻是王星焰的名字,或者是王星焰公司的名字,不可能再加上施工隊和供應商的名字。如此,在其他老板的眼裏,甚至是在銀行行長的眼裏,王星焰就不是隻有一兩千萬的老板了,而是資產規模上億的老板了。

事實情況也大抵如此。王星焰“眯盹”清楚之後,立即跟廣州軍區企業局合作,開發了一個樓盤項目。企業局出地,地價省了,或者說地價暫時不用立即支付了,王星焰實際隻花了一些用於規劃設計和報建的費用,然後就是一天到晚坐在奔駛600裏麵到處亂跑,最後土石方工程和土建工程都有人墊資幹。打樁的時候搞“內部認購”,正負零的時候開始賣樓花,主體工程完工的時候正式發售,正經的錢他幾乎一分錢沒有掏,“以樓養樓”,一棟大樓就起來了。至於這棟大樓當中到底有多少要返還給企業局,至於他返還給企業局的到底是現金還是直接分割樓盤,至於他的售樓款當中到底有多少需要支付給施工單位和材料供應單位,至於他是不是還欠了人家設計院的設計費和報社的廣告費,甚至還拖欠了多少稅款,別人不知道,至少跟他一起從海南來的那些做房地產的老板們不知道,金融界的朋友們也不知道,或者說這些東西人家並不關心,但是有一點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王星焰開發一棟大樓了!從此,王星焰就是大老板了,他在朋友圈子裏麵的信用等級以及在銀行的信用等級都會從B級上升到A級,甚至是AA級。因此,王星焰的下一個項目就可以做得更大。或許他的實際資本並沒有增加多少,但是他的負債能力卻提升了十倍。至於負債能力有什麼用,老百姓不懂,老板懂。這麼說吧,在老板們的算盤裏,一個人到底有多少錢屬於他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看他能實際控製和掌握多少錢,負債能力強,表明他能控製和掌握的資金就多,他就是大老板了。

這就是“做大”。王星焰就是靠“眯盹”悟出了道理,然後迅速地做大了,終於成了大老板。

成了大老板之後,王星焰又迅速做了幾個房地產項目,使“大老板”更加名副其實。相當於原來的“大老板”隻是一個框架,現在被真材實料塞滿了。這個時候,王星焰開始想到了進軍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