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開拓者(3 / 3)

從死亡線上逃出來的感覺是什麼?帶著隊伍逃出來的感覺是什麼?然後又殺回去的感覺是什麼?整個是一個回馬槍,殺得漂亮!殺的得體!殺出了威風!殺出了銳氣!這就是李敬中帶領下的山西公路構件廠的氣概。

環境保護的多次攻堅戰

在山西省公路構件廠的發展曆史上,寫的最重的一筆就是環境保護,資金投入最多的也是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去想,不斷去做,不斷走出新路子。山西省公路構件廠就是這樣去做的。

水泥生產廠,一般來說,粉塵、煙塵是這裏的主要汙染物。而烘幹機、球磨機、機立窯、包裝機這些機械正是產生汙染物的最主要的汙染源頭。按照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山西省公路構件廠正是在各級環保部門的政策要求下,不斷加大力度,不斷完善機製,不斷強化環保投入,不斷加大環保的力度,一年又一年地持續著環保攻堅戰。

1977年,他們投入了120多萬元,新裝3台,修複4台除塵器,使3台球磨機,一座機立窯,一台包裝機和兩處庫底配料處的粉塵、煙塵得到治理;1998年,投入30多萬元,修複3台除塵器,使廠內的烘幹機、取暖鍋爐等揚塵治理取得了成效,使環境由此得到了改善;1999年,投資50多萬元,自製兩台、改造兩台靜電除塵器,使水泥配料、散裝車間、儲存料庫等處揚塵情況得到了控製;2000年,投資110萬元,新裝兩台大型高壓靜電除塵器,使黏土烘幹、生料粉磨兩個重要環節的粉塵、煙塵得到了徹底治理,順利地通過了山西省、太原市環保達標驗收領導小組的現場檢查驗收,並給山西公路構件廠頒發了《環境達標驗收合格證》;2001年,投入60多萬元,新裝4台脈衝布袋除塵器,使4台粉碎機的粉塵排放得到有效控製和治理;2002年,投入80多萬元,新裝6台袋式除塵器,使兩台破碎機、礦渣烘幹機、兩台水泥磨機和散裝庫頂的揚塵得以根治;2003年,投資70萬元,新裝3台袋式、兩台靜電除塵器,用以進一步改善生料球磨機、水泥包裝機、取暖鍋爐等處的粉塵排放;2004年,開始是投資了15萬元為礦山車間大型破碎機安裝了大型袋式除塵器;後又投入300多萬元上馬大型玻纖袋專用除塵器。這種除塵器,每年運行費用高達100萬元,在經過80多天的安裝試車後,排放濃度穩定保持在24mg/m3左右,實現了徹底鎖住“煙龍”的目標。實現了年度減排140多噸粉塵。當年還投入30多萬元,新裝了氣箱脈衝袋除塵器用以改進生料球磨機除塵,受到了很好的減排效果;2007年,投入80多萬元新裝氣箱脈衝除塵器,用以配套提高對烘幹機的除塵效果。新裝氣箱脈衝除塵器,用以改進對水泥磨機的除塵效果。同時淘汰了兩台立式高壓靜電除塵器,新裝了脫硫除塵器,淘汰了2003年安裝的除塵器。到目前為止,山西公路構件廠在生產工藝流程中裝備了高質、高效的各種除塵設施21台(套),年增加減排量近300噸;同時,這個企業還投資了18萬元購置安裝了型煤熱水鍋爐,淘汰了原廠區澡堂的散煤鍋爐,冬季取暖鍋爐也按要求改用動力洗煤。山西省公路構件廠,在環保方麵真的是動了大手術,投入了那麼多資金,加起來有近千萬了,這是一筆大數字啊!舍得大投入,這要觀念上超前、財力上舍得而且有可能才能做成。

說真的,李敬中在這裏做廠長兼黨委書記的這些年,在環境保護上下的力氣那真是太大了。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他們傾盡了所有的力氣,大批資金用在了環保上,用在了技術改造上,用在了更新換代上,這要有真正的超前思維,要有膽識,要有魄力,還要有細致紮實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管理水平。這許多方麵,李敬中都做到了,他把自己放在了這個水泥廠中,成為以廠為家的管理者,環境保護的帶頭人。

不僅如此,為了環境保護,早在2005年10月底就痛下決心徹底關停了自備的采石礦山,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從太原北郊的馬頭水鄉購買石灰石原料,每噸比原來增加了4元~5元的費用。2006年,他們又開始著手規劃原來的采石廠植被恢複工程。從2007年開始,他們將用四年時間種植樹苗3萬多株,播種草籽200公斤,成為一片綠化帶,使廠區周圍綠起來。實際上,這幾年在廠區周圍已經形成了綠色的屏障,那是他們綠化的結果,是全廠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環保,成為了山西公路構件廠的一件大事。

如今廠區的容顏

在治理廠裏的生產設施的同時,他們展開了廠區對環境的治理。從2001年開始,他們實施了“藍天碧水綠地”工程。在治理黑煙、粉塵達標的同時,開始大搞廠區環境治理。

按照“五化”的要求,即做到綠化、美化、亮化、淨化、硬化,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先後拆除了1958年時建成的陳舊建築物十座,拆除麵積達2000多平方米,與此同時,投資70多萬元對辦公樓、職工活動中心、單身公寓、三號、四號樓進行了外牆裝修,與此同時,還新建300平方米養魚池一處,在廠區周圍植樹1003株,新增草坪麵積9900平方米,使廠區麵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進行廠區治理的先後,廠裏投入六萬多元,對西山腳下的礦山裸露麵進行了植被栽培,先後種植側柏、柳樹、檜柏8000多株,使自有礦區道路兩旁及礦山廢渣堆積區基本實現了綠化。在此基礎上,複墾14300平方米。占到複墾麵積的80%,還投資12萬元重新整修機關辦公大樓和單身職工樓;還投資10多萬元新建了一、二車間辦公室。

經過這樣大動作的整修後,廠區麵貌煥然一新,廠區空氣越來越清新。這樣的努力,換回友好的回報。山西公路構件廠連續多年被太原市文明辦、市園林局、市城建委聯合授予“市園林綠化先進單位”“市園林綠化優秀單位”。

不僅如此,他們還對周邊農村也給予了支持、幫助,2003年-2005年,投入100多萬元積極參與修建上莊街道路,為方便上莊街沿線20多個村莊方便出行做出了貢獻。

功夫不負苦心人,過去汙染嚴重的廠區及周邊村莊麵貌大變,山西公路構件廠真的使出了全身的解數,為自身環境,也為周邊環境做出了新的努力和奉獻。

他奮戰在修建公路現場

山西省公路構件廠,本來是專做水泥生產的廠家。但是在山西省大規模的修築公路的新形勢下,他們想擴大業務範圍,試探式地尋找新的營業項目,尋找新的營收渠道和經營出路。他們開始摸索從別的方麵下手,進行新的嚐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中了參與山西省公路建設的項目。

他們首先承擔了太原-榆次,太原清徐-交城的隔離帶建設施工任務。這些任務僅用了兩個多月就完成了。爾後,又接受了14個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建設任務,這也沒有用太長的時間便順利完成了。之後,他們參與了太原-古交公路、忻州-五台縣公路、忻州韓家營-陝西府穀縣的一級公路築路任務。上述幾項公路建設項目,是這幾年內山西公路構件廠為了擺脫企業經營虧損的局麵而承攬的新項目,這些是他們從來也沒有做過的。在進行這些新項目的時候,因為是新介入,沒有經驗,而且全是新手,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的勞動。為此,作為廠長的李敬中總是全身心地投入,作為領導者,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他除了統一籌劃外,總是身先士卒,走在全廠的前列,率領廠內職工投入到新項目中去。尤其是修路的項目的承包,雖說每次隻有一公裏多長的築路任務,但他作為廠長,都要全程投入。一次築路任務下來,他就要花掉半年時間。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施工,他也和廠內職工滾在一起、幹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以忻州至五台山台懷鎮的忻-台公路為例,當時上級下達的任務是鐵定的,誓死命令,必須在工期內完成,而且是以政治任務來要求,當時說某國元首要來五台山。為了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對公路建設者們提出了非常嚴格甚至是苛刻的任務指標,從任務下達之日起,對時間、質量的要求都非常嚴格,而且要求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敬中廠長走上了第一線,他和職工們在五台山的荒郊野外整整住了半年。

那時施工,正值5月~8月份,還是大暑天。他們住在了五台山南台頂附近,那裏是五台山的一個重要進山通道。他們所築路的標段就在附近。當時,他們住的是簡易活動房,能移動,走到那裏移動到那裏,但是簡易的。雖說那是大熱天,但在五台山的山溝裏,那是清涼世界。五台山的夏天,晚上睡覺還要蓋被子,早晚需要穿秋衣,住宿田間自然不可能好。而在那裏的吃飯,他們幾乎每天吃的是大燴菜。那就是各種菜攪和在一起,下鍋炒了吃,天天米麵、燴菜,沒什麼新花樣。一百多人的隊伍,肯定是大鍋飯,飯大鍋。

他們是在山溝裏修築公路,環境當然不好,風、沙、泥土,人們成天在泥裏土裏。一百多人,一天拉一次水,用水非常緊張。他們不可能去洗澡,也沒有條件洗澡,更不可能成天洗衣服,每天土裏來泥裏去,吃、住在公路旁,人人幾乎全是灰頭土臉,吃完飯就是睡覺,也不可能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常常是一身泥一身土……

李敬中當然也不例外,作為指揮員,在整個工地裏,他是最忙最累的人,然而,最能熬夜的就是他。他常常是晚上十二點睡覺,早晨又很早就起來,處在築路指揮員的最前列。他有時候會整整一夜不合眼,熬上24小時,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倒在工棚裏的簡易床上睡一會,起來再幹。這樣日複一日,在奮力拚搏,努力創新,他們終於按期完成了這段公路的修建,而且是最出色地完成,高速度、高質量、按期完成,受到了公路築路指揮部的嘉獎。

當時那種環境,無異於軍人生活,一百多人,一色的迷彩服,像軍隊那樣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投入工作。當時如果是誰生了病,連藥都沒處買,確實很艱苦。但是李敬中有一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煩的個性,他還有一個做人辦事的堅定信念:

“幹事麼,要幹就要幹好!”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們參與的三個公路段的築路任務都完成得很好,都受到了獎勵,得到了好評,當然也錘煉了隊伍,使職工得到了考驗和鍛煉。他們這支隊伍更加堅強了,更有戰鬥力了。

“他帶出了一支能戰鬥的隊伍。”

人們都這樣說。

前麵的路還很長

我與李敬中似曾相識,一見麵就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也真的讓我有些不解。我好像不曾與人有過這樣的感覺。

李敬中真的是條漢子,我真羨慕他那一米八的塊頭,高大而威猛,坐在那裏像一座鐵塔。一件白上衣,一件黑褲子,配在一起還真有點氣勢。他說這是他們的工作服,我看這像是仿迷彩服做成的,隻是顏色是黑的罷了。

他實際上現在又遇到了麻煩,不是他個人的麻煩,而是他們這個廠的麻煩。我去那天,太原市經委的人又來這裏調研了,他讓我參加他們的會,我笑了笑說:

“這樣的會,我還是不參加的好!”

我說完就離去了。

真的,我看他還有點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他真的遇到大麻煩了。他們廠裏的搬遷,那是鐵定了的事,誰也無法挽回,隻能是迎著向上對應了。其實他很清楚,如果沒有很大的一筆投資,他們這個廠是走不了的,離不開這片故土的。這真是故土難離啊!

李敬中很清楚,這次遇到的是他們這個廠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他們就可能被關閉,就可能麵臨著破產,這四百多名職工該如何安置啊?眼下,他們廠自身難保,是沒有能力自救的。由於煤炭漲價,運費漲價,今年已經出現了虧損,不可能有那麼大批的資金重建一座現代化的水泥企業,那要上億元的人民幣。外麵的資金,從哪裏來啊?誰來投入啊?國家可能拿那麼多嗎?他的上級單位會投入這麼多嗎?這都是未知數。但李敬中明明知道這些,他依然是談笑風生,很坦然,他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他堅信,國家不會不管的,上級不會不管的。但是他有一種預感,也真的可能出現關掉這水泥廠,這是他不願看到的結果,但最終可能會出現。

“出現就出現吧!就這麼兩條出路,一是生存下去,搬遷;一是關閉、破產,別無選擇。”

在飯桌上與我喝了幾杯酒,他們廠的幾位副職大都在場,他毫不在乎,他說在他擔任廠長、副廠長的二十多年裏,遇到的這種情況太多了,幾次拚搏,幾次存活,都是為了環保,付出的太多了,也感到太累了。一種疲勞感,一種無奈,時時在侵擾著他。

他舉起酒杯,一幹而盡,盡管喝不多,也就三兩杯,但也是一種酒文化在噴湧,20多年的領導崗位把他鍛煉得成熟了。他遇事知道該咋辦,他會很沉穩地處理遇到的各種麻煩,當然也包括眼前的這件大事。他作為萬柏林區人大代表,也作為“山西百家優秀中小企業”中的一家企業的帶頭人,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還想突圍,這次依然是一次最大的突圍。突出重圍,依然是他的願望,這次拚搏對他太有誘惑力了,他在等待著,在進入角色,打完這次突圍的戰鬥。那才能讓他為自己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