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搭建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加快高校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1 / 3)

搭建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加快高校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

文化·藝術視角

作者:金濱浩

【內容摘要】為適應新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企事業單位迫切需要多元的創新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以完成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而現實情況是企業與高校的溝通渠道閉塞,雙方缺乏必要的了解與溝通,導致高校豐富的教學科研成果難以廣泛地應用於企業的發展,而企業多元的人才需求與科技創新需求無法有效、便捷地傳遞給高校,這一現實無疑阻礙了高校人才資源與科研資源的輸出,並妨礙企業到高校尋求人力資源與科技資源。因此,文章提出搭建一個高效率、高互動、綜合性的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構想,以期促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轉化。

【關鍵詞】產學研網絡互動成果轉化

一、搭建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的必要性

經濟形勢、就業形勢的快速變化以及高校擴招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高校教學與科研滯後於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步伐,高等教育質量與科研水平遭到社會的質疑與批評。具體表現為:高校畢業生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困境;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無法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與科技創新需求,存在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的現象;企業仍缺乏經濟轉型期高校知識力量的有效支持。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何在?從學生角度而言,一個是主觀原因,事實上並非社會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給高校畢業生,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與現實存在差距,從而導致眼高手低,產生“畢業即失業”的假象;另一個是客觀原因,高校畢業生缺乏對社會的了解以及對自身能力素質的正確認識與合理定位。從教師的角度而言,一方麵,高校教師麵臨平衡教學任務與科研任務兩者關係的難題;高校擴招導致了失衡的師生比,教師必須承擔比以往高出一倍乃至幾倍的教學工作量,因而無暇顧及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麵臨職稱晉升和自身發展的科研任務,在時間與精力不允許的前提下,教學與科研質量很難保證,更談不上兩全。另一方麵,由於個人資源有限,教師本身也缺乏社會實踐與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徑,更無從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以及參與社會實踐。從企業的角度而言,企業的主要任務和優勢是生產經營銷售等商業活動,對於人才的考察往往是在畢業生進入企業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才能真正完成,而這個過程對於企業來說是人才的再培養、再考察,耗時費力,成本代價和風險較高。此外,企業對於高校教學科研能力的了解更是缺乏有效的渠道,產學研合作通常難以見到實效。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教師、企業三方缺乏相互了解、溝通的渠道和產學研合作的平台是造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高校教師科研脫離社會實際,產學研合作困難的重要原因。

因而,搭建一個聯絡高校與社會,學生、教師與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將有助於以上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曆練本領,展示才華;有利於教師提高教學科研水平與質量,開拓社會資源,承接社會合作項目,增強社會服務水平;有利於企業縮短人才考察周期,降低人力資金成本,獲得更好的高校科研支持,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二、何謂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

產學研網絡互動平台是基於校園網的,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監管與規劃,各高校分別建設並聯網,由學生、教師及社會共同參與的教學、科研平台,是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及就業平台,是高校教師基於產學研項目的教學、科研平台,是麵向全社會開放的社會服務平台,是促進全社會了解高校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水平的展示平台。

該網絡互動平台麵向學生、教師、企業三個群體,是三位一體又各自獨立、相互影響的互動平台,其核心架構包括學生自我發展信息管理係統、教師教學科研管理係統與企業信息管理係統。學生自我發展信息管理係統是推動高校個性化、多元化和培育創新人才的助推器,教師教學科研管理係統是促進高校教學質量提升、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的橋梁,企業信息管理係統是幫助企業獲取高校多層次、多元化人力資源,尋求高校創新科技動力的資源庫。三個係統通過網絡互訪、信息互動、科研合作實現平台的運作。

該平台的功能,具體而言包括學生通過該平台提供的同學信息、教師信息、課外項目機會和企業實習實踐機會,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各類項目團隊,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人生導師、素質培養與現實鍛煉機會,逐步完成自我定位、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臨近畢業即可根據應聘的企業職位靈活地導出相應簡曆;教師通過該平台展示、發布個人教學、科研信息,吸引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同時亦可以主動而高效地搜索、了解、跟蹤、指導與培養學生;企業通過該平台發布企業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科研項目信息以吸引合適的高素質人才投遞簡曆,參與企業項目,幫助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同時亦可以主動而高效地搜索所需人才,全麵、細致、完整地了解人才的技能與素質等背景材料,從而準確、高效地選擇與引進多元與多層次的人才。該平台作為網絡互動平台,除了麵向各個對象的基本功能外,還具有良好的互動性與參考價值,學生、教師、企業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訪問、相互評價、相互監督、相互推介、相互選擇、相互溝通,並建立各自檔案及誠信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