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發展能否為藝術教育帶來春天?(1 / 3)

信息技術發展能否為藝術教育帶來春天?

本期關注

作者:鞠向玲

如果有人問,我們今天獲取知識最便捷的途徑是什麼?相信最普遍的答案一定是網絡,然後才是讀書。毋庸置疑,互聯網成為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首選方式,這得益於近幾十年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創新和發展,在為社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的同時,也讓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極大變化,尤其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深遠,由此所帶來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更是教育改革中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

普遍認為,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微型化和快速普及,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並應用於教學過程,對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使網上在線教育得到發展,出現了網絡學院、開放大學等組織形式;第三階段是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各種移動終端的創新和發展,大大增強了信息的存儲和傳輸能力,並進一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為人們提供了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途徑和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引起世界高度關注的美國可汗學院以及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高等學校引領的“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都是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平台促進教育發展、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創新案例。而我國則以改革開放初期成立的中央電化教育館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作為新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先聲。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方針。之後還就推動教育信息化實行了一係列重大工程,使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進。目前,不少中小學建立了校園網,大多數農村中、小學裝備了信息終端設施,很多高校更是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建立了遠程網絡教育學院。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強勁勢頭進入教育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11月3日,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改革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內與國際上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做法得到分享,各國的有效經驗也得以交流。可以說信息技術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觀念,以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愈加明顯。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出席論壇時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與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教育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國家對教育信息化進行了兩個層次的部署:第一個層次是中長期的部署。教育部組織製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2011年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統籌部署,明確了全國範圍內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任務和行動路線圖,提出了各級各類教育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任務。第二個層次是“十二五”期間(2011—2015)的核心目標和任務。根據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國政府將“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標和任務進一步概括為“三通兩平台”,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在其題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新起點》主題演講中,杜占元強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應用驅動是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基本思路;機製創新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價值追求。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除了政策上的引領,國家對信息技術結合各級各類教育以促進教育質量的步伐還是較為明顯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不僅促進了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組織方式。如在2013年10月19—21日,由教育部主辦的“鳳凰創壹杯”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決賽在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共有來自全國的1168名教師參加了比賽,首次實現了省級參賽地區的全覆蓋。大賽旨在以信息化為著力點,推動職業院校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展示2012年以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取得的新成果,交流信息化教學新經驗,構建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的新格局,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可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會成為我國今後一個時期實現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創新教育模式和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將促使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基礎的遠程教育逐漸以新的姿態走進大眾的視野。

現代遠程教育成果可圈可點

提到遠程教育,人們並不陌生,普遍認為遠程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經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這一方式為我國培養了許多人才,但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廣播電視教育;第三代是90年代,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

從以下各時間點上發生的事件可以看出,遠程教育在我國正逐步走向成熟。

1994年底,在當時國家教委的主持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由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共同承建。這是國內第一個采用TCP/IP協議的公共計算機網。

1997年,湖南大學首先與湖南電信合作,建成網上大學。清華大學則在1998年推出了網上研究生進修課程。

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準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院校。

1999年教育部製定了《關於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幹網建設項目”立項,目標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幹網的建設,滿足我國現代遠程教育需求。

2000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同時將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範圍擴大到31所,並頒布了《關於支持若幹所高等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根據這個文件,31所試點院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如可以自己製定招生標準並決定招多少學生,可以開設專業目錄之外的專業,有權發放國家承認的學曆文憑等。

2000年7月31日,31所試點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以加強試點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截止到2012年,教育部已批準了68所高等學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

通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我國的遠程教育已經遍地開花,上至教育主管部門,下至高等院校,在遠程教育實踐與發展中的步伐可以說是跨越式的。

在信息化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傳統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終身學習的需要,遠程教育的出現,恰好符合了大眾對不斷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需求。今天,人們可以通過電腦、電視、手機等方式,隨時隨地學習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知識。可以說,遠程教育的發展彌補了傳統課堂教育的不足,突破了時空限製的教學和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