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要想克服和消除羞怯心理,就要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不要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太敏感、太介意。捫心自問:“我真的不如人嗎?”“我真的不能向他人那樣交談、處事嗎?”如果不是這樣,你就不必為此擔心;如果真是這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隻需學會如何改進就可以了。
女人要想克服和消除羞怯心理,就要多參加社交活動,在實踐中掌握克服羞怯心理的有效方法,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要在與人接觸中,學會如何對待別人的問候或恭維,如何對陌生人講開場白,如何讓談話繼續下去或中止談話;鍛煉在公共場合說話的本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多參加文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在各種活動中自然地消除羞怯心理。
當羞怯的女人克服了內心的障礙,自信地走向社會時,也許奇跡就會出現。就如風雨後的彩虹一樣,絢麗多彩!
告別抑鬱,做情緒的主人
或許有人會說,抑鬱不過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已。但是,如果這種狀態長期存在,那麼就會變成一種性格。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憂愁滿腹、鬱鬱寡歡,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的女人,這大都與其性格有關。
抑鬱是生活中的攔路虎,很多時候女人會被莫名的抑鬱所困擾。而抑鬱的產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分的憂慮所引起的。
古時候有一個女王,半夜突然醒來,召來全國最有智慧的先知。女王呻吟道:“偉大的先知啊,我睡不著,因為我不知道是誰支撐著地球?”
先知回答說:“陛下,地球是由一隻體積龐大的象馱在背上。”
女王籲了一口氣,放下了心,於是又上床睡覺。但不久又汗涔涔地醒來,召來先知問:“告訴我,先知,是誰支撐著大象呢?”
先知說:“大象站在一隻龜背上。”
女王準備睡覺,卻又停下問道:“但是——”
先知握住女王的手說:“陛下可以適可而止了。”
這個故事和中國寓言裏的“杞人憂天”是一個道理的。女人總是有不安、愁煩或恐懼的感覺。這些感覺通常是由消極的思想帶來的,例如,女人會憂慮如果丈夫有外遇該怎麼辦?如果女兒隻讀普通大學,是否能找到工作?如果現在就買下這間房子,能不能按期支付房貸?其實一切都還沒有發生,隻不過是女人在胡思亂想而已。
抑鬱,是女人在麵臨不利環境和條件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它是一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使人精神沮喪、身心疲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憂心忡忡的女人,她們整日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她們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生活成了一種苦刑。恰如高爾基所說的“抑鬱像磨盤似的,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的幻想所賦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單調而又刺鼻的煙。”
或許有人會說,抑鬱不過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已。但是,如果這種狀態長期存在,那麼就會變成一種性格。
身為普通的女人,總有許多事情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在這個日益複雜的社會沒有安全感。我們會生病,經濟情況會惡化,上班堵車或是突然之間發生的地震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會被老板無緣無故地炒魷魚。女人是脆弱的,生命短暫而又敏感,女人們的身體、情感都容易受傷,我們憂慮,因為我們脆弱。
作為女人,我們要擔心的更多,我們擔心自己的愛人不再愛自己,我們擔心自己的年齡讓這個社會無法接受,我們擔心明天一覺醒來就變成了醜八怪……由於這樣和那樣的憂慮,我們提前就進入了“更年期”,幸福生活從此離我們遠去。
據美國有關數據統計,全美共有1900萬成年人長期受過度憂慮的煎熬,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分析原因發現,過度抑鬱者往往太過在意別人的態度,對未知事物極度恐慌,總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麵去設想。女性一旦表現出過度猶豫的症狀,很快會陷入憂慮,並逐漸轉為憂鬱,最終導致人格褊狹、多疑。
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女性容易出現抑鬱。抑鬱時,女性大腦中負責感情反應的部分會變得異常遲鈍,而負責語言與抽象思維的部分卻很活躍,大腦很難區分各種感情的差別。當大腦失去對情感的判斷時,外部表象就是憂慮。而當大腦結束了隻會思考不會感覺的階段,即憂慮初步解除時,其身體的各個器官會發生應激性的補償反應,即各個器官開始自動緊張。長此以往,有些女性還會出現莫名疼痛、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這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些女性的抑鬱症狀。
那麼,何不消除抑鬱,減輕今天的煩惱呢?如果抑鬱的你每天留出專門的時間用來憂慮,並寫下自己的擔心,隨後在當天的生活中向這些擔心挑戰。一段時間後,你會對當初寫下的文字啞然失笑。如果你正在憂慮,不妨用這種方法解除抑鬱。
想要減輕今天的憂慮,看淡成敗也是必要步驟。當你回首再看當初曾經擔心的事情發展如何時,憂慮的你會產生一種解脫感。其實消除憂慮很簡單,隻要擺脫擔心、專注現在就好。
其實,很多擔心都是沒必要的,整天生活在憂慮中,就是給自己上了一道無形枷鎖。“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為了那些莫須有的事情黯然神傷時,及時地醒過來,對自己說一聲“何必”。聰明的女人一定要學會,告別抑鬱,做情緒的主人。
莫讓狹隘在心中發芽
女人隻有把別人的美麗、強大化作鞭策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己去追趕目標,才是積極向上的正確做法。沒有別人美麗,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塑造另一番美,或優雅,或高貴,或小鳥依人;沒有別人有錢,那就讓我們做精神上的富翁吧。
狹隘是一種不良的性格狀態,一般是由於個人與他人比較,發現別人在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比自己強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不滿、怨恨、憤怒等組成的複雜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有人把狹隘歸結為天性,其實並非每個人天生都有狹隘心理,狹隘有時源於虛榮。
有個女人嫉妒鄰居女孩的裙子比自己的漂亮,覺得自己很丟臉,竟然半夜偷闖進鄰居家裏,把女孩的裙子剪了個粉碎。當然,這是極端狹隘者的典型。在生活中,狹隘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女人看到別人比自己有錢、比自己美麗、比自己優秀就產生了強烈的嫉妒心,甚至寢食難安。不想可能是自己努力不夠,隻一味地怨天、怨地、怨生不逢時,在家裏則和丈夫生氣,甚至吵鬧。
在朋友的眼裏,淑珍一直是幸福快樂的。淑珍在大學畢業後,順利地考上了公務員,不久與在機關單位工作的同事結了婚。夫妻倆都是端“鐵飯碗”的,讓人羨慕不已。
可是,一天逛街的時候,當淑珍看見大學同學小雪時,她開始覺得不快樂了。在學校的時候,淑珍跟小雪曾經關係不錯,兩人條件差不多,成績也差不多,自從畢業後就漸漸地失去了聯係。這次,她看到的小雪今非昔比,小雪開著自己的寶馬車,戴著一副墨鏡,樣子很優雅。
本來自我感覺良好的淑珍,心裏突然感覺酸酸的。接下來,又一次無意中,她在購物中心碰到了小雪,當時,小雪正在試穿一件裘皮大衣。那件衣服典雅大方,無論是工藝、材質,還是價格,都是淑珍可望而不可即的。“給我包起來吧,試過的衣服我都要了!”淑珍進去跟小雪打招呼的時候,正碰上小雪這樣對店員說。
淑珍被深深地打擊了。隨後,她拒絕了小雪讓她去家中做客的邀請,因為她覺得自己在小雪麵前有一種灰溜溜的感覺。
回家後,她越想越不是滋味。本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現在卻有著天壤之別,沮喪、煩惱、失落突然間占據了她的心。
接下來的日子裏,淑珍的眼前總有小雪的影子。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對小雪的隱私特別感興趣。終於,她發現了一條令自己很得意的線索,小雪以前給一個台商做過情人。由於台商的妻子大打出手,兩人便結束了這種不正當的關係。現在小雪做生意的這些資本估計是那個時候的補償費吧。
從此以後,隻要見到大學的同學,淑珍都會很八卦地把自己對小雪的分析講給同學們聽,甚至惡語中傷:“她有什麼可神氣的,不就是把自己賣了,掙了點兒錢嗎?”
一時間,關於小雪的流言飛語在同學們嘴裏傳開了。每當淑珍聽到這些流言的時候,感覺心裏平衡多了。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別人的成功、別人的幸福、別人的春風得意,會讓你突然感覺到很失落,特別是這個人曾經不如你,即使你表麵上顯得平靜,但內心卻波濤洶湧,感覺有一種無形的東西被摧毀了。這時妒忌就悄悄在你內心因虛榮而滋生。
我們與別人總是有差別的,有差別便自然會有比較,有比較就難免會有狹隘之心,導致嫉妒發芽。培根說:“嫉妒永遠不休假。”嫉妒是對比自己優越的人心懷憎恨的一種情緒。
古人說“心賊最為災”。一個再優秀的人,如果染上“狹隘”,那麼他的所作所為就容易失去理智。而且狹隘的思想常會因時間、環境急劇膨脹,甚至爆炸。一個人如果無理智地去嫉妒另一個人,結果往往會一發不可收拾,釀出一場本不該有的悲劇。
細細想來,嫉妒的結果能讓我們得到什麼?打擊了那些比我們成功的人,能讓我們獲得成功嗎?傷害了那些比我們幸福的人,能使我們獲得幸福嗎?當然不能。相反,最終我們會在一次次的狹隘、一次次的不平衡中落得更加失敗、更加不幸福。
女人隻有把別人的美麗、強大化作鞭策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己去追趕目標,才是積極向上的正確做法。沒有別人美麗,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塑造另一番美,或優雅,或高貴,或小鳥依人;沒有別人有錢,那就讓我們做精神上的富翁吧。總之,若因思想狹隘產生偏激心理,存有卑微心態,終日妒火中燒,最終隻能是引火自焚。
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是美好的、和諧的、謙讓的,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大度寬容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與信任。如果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不願意付出,對別人的事情不熱心,精於算計,不能吃一點虧,最後就會失去很多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東西,大家會遠離你、瞧不起你,使你沒有真正的朋友,隻能孤單地生活,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某單位有一位40歲的女士,狹隘心理十分嚴重,在單位人事關係極其緊張,幾乎沒有人願意與她交往,親戚也不怎麼與她走動,說她沒有良心。一天,她被檢查出有心髒病,而是十分嚴重,需要做支架,費用很高。麵對一大筆醫療費,她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回想以前自己處世為人的狹隘之心,感到了絕望與無奈。
正在這時,單位領導與同事來了,大家主動捐錢,幫助她解決醫療費的問題,熱情地看望她,鼓勵她戰勝疾病。親戚聽說後,也紛紛解囊相助,真誠地來看望她。由於大家的幫助,她的心髒手術做得很及時,也很成功。她躺在病床上眼淚止不住往下流,覺得以前自己太小心眼了,把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東西都丟掉了。她在自己的日記本裏寫道:“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大家給的,我要用真誠回報大家。”出院以後,她真的改變了,心胸寬廣了,對人特別熱情,與人交往中沒有了計較,不僅吃虧不生氣,還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感到生活很有意義。
俗話說:“吃虧是福,福自虧中來”。人生活在集體裏,要掌握一個做人的基本尺度,不能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要多講奉獻,絕對不能患得患失,總是想著占便宜。如果因為吃小虧就悶悶不樂,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多不值當的呀。
女人不要再為別人的幸福而徒增煩惱了。好好經營自己的幸福,讓狹隘這個由嫉妒滋長出來的毒苗消失在自己的樂觀和豁達中吧。
性格悲觀的人,
很難看到光明的一麵
性格悲觀的人總盯著黑點,自然看不到光明的世界。那些終日被煩惱所困擾的女人,不是看不到另外的世界,就是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
生活中,有許多性格悲觀的女性,遇到一點困難,或遭到一點挫折,就說命運對他們不公,自甘墮落。然而,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麼樂觀的人總是看到人生的希望和美好,而悲觀的人卻隻能看到人生的痛苦和不幸呢?
戴爾·卡耐基有一句話很好地說明了其中的緣由:生活當中大概有90%的事情是正確的,大約10%是錯誤的。有些朋友卻喜歡用90%的精力盯住那10%的失意,顧影自憐,歎惜不已。
那些對生活持極度悲觀的女性,由於天性敏感,總是害怕出錯,所以總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常常會為了一句話後悔半天,別人並未介意的事也會神經過敏。
有一對姐妹,一個性格過於樂觀,一個性格過於悲觀。
一天,他們的母親設法對兩個孩子的性格進行矯正。她把所有能買到的玩具都買了下來,放進悲觀孩子的房間裏,然後她在車房裏堆了一卡車的廢品,給那個樂觀的孩子。
第二天早晨,母親發現她那悲觀的女兒坐在堆滿玩具的房裏哭泣。於是問她:“你為什麼不玩你的那些新玩具呢?”
“我害怕會把它們弄壞。”女兒嗚咽著說。
母親搖搖頭,無可奈何地進了車房,隻見她樂觀的女兒正在廢品裏玩。
“你在幹什麼?”
“媽媽!”孩子高興地叫道,“我想這裏麵一定藏著一匹小馬駒!”
為什麼得到一大堆玩具的孩子會傷心地哭泣,而置身廢品中的孩子卻這麼開心呢?關鍵在於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性格樂觀的女孩在每種憂患中都看到一線閃光的希望,而性格悲觀的女孩卻在每一個機會中都看到一種可怕的憂患。
心理學認為,悲觀情緒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不安全感和對未來恐懼的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是人對言行自覺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這種情緒會影響到組織器官,引起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慮、神經衰弱等,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
有一位結婚不久的女子,總愛找各種借口向父母訴說丈夫的不是。父親聽後,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麵畫了一個黑點,然後問女兒:“你看,這是什麼?”
女兒答道:“黑點。”
“你再仔細看看。”
女兒仍是回答:“還是黑點呀。”
父親說:“難道除了黑點,你就沒看見還有這麼大一張白紙嗎?”
女兒點了點頭,神情有些茫然。
回到家中,她仍然在想白紙與黑點的事情,她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回想自己的丈夫,竟發現他有許許多多的優點,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了,並不是丈夫不好,而是自己的眼睛裏看到的隻是丈夫的缺點,而看不到丈夫的優點,故而煩惱。
台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曾說過:“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如果在白紙與黑點麵前缺乏識別能力,隻注意黑點而忽略了整張白紙,那麼,你的眼中就是一個黑色的世界,它逼你承受壓抑、失望、焦慮和痛苦,怨天尤人、鬱鬱寡歡的心情就會替代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你注意的是整張白紙而不是黑點,那麼,你心靈的天空就必然潔白、明朗、寧靜,煩惱和痛苦也就會離你而去……”
可見,性格悲觀的人總盯著黑點,自然看不到光明的世界。那些終日被煩惱所困擾的女人,不是看不到另外的世界,就是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實,好也罷,壞也罷,隻要你善於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別老盯著自己的痛處,煩惱也就會煙消雲散。
尼采曾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失明時,沒有怕黑的權力;戰場上,隻有不怕死的戰士才能取得勝利;也隻有受苦而不悲觀的人,才能克服困難,脫離困境。”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爭取。人生在世,誰都難免會傷心和痛苦,但這才是生活的本色,我們要勇敢而樂觀地麵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