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閻錫山:百年家族的風雨人生(1 / 3)

閻錫山:百年家族的風雨人生

將門虎子

從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夕,各路軍閥、政客在中國大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眾多短命軍閥中,就有這麼一位實力派,執掌山西38年,長期屹立不倒,他就是閻錫山。那麼,閻錫山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叱吒風雲背後,他又有著怎樣的家庭環境和獨特的教子模式呢?

少壯早發跡

據說,閻家祖上在明末清初定居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閻錫山發跡後,他父親閻書堂從五台山請來一位舉人,搖頭晃腦,給閻家修了族譜。

1904年,閻錫山到日本留學,進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學習。他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10月加入同盟會。1909年,閻錫山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很快當上山西新軍的標統(清末軍製,統轄一標軍隊的長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0月28日,閻錫山發動太原起義,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成立了山西軍政府,自己當了都督。閻錫山的同學程潛說,閻“在日本留學時成績平常,土氣十足,誰知回國後,瞬間馳名全國,是日本留學生回國後在政壇上表現最為輝煌的人物”。

氣死袁世凱

閻錫山識時務,也擅長耍手段。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重要領導人道袁世凱通緝,被迫逃亡海外,國民黨活動轉入半“地下”狀態,國民黨由權力中心走向邊緣。北京政府暫時消除黨爭紛擾,袁世凱集團控製政局。這一政治演變促使國民黨在一度改建“政黨”參與共和政治之後,又重新回到“革命黨”立場,事實上摒棄了西方式的議會政治道路。袁世凱則借助“二次革命”失敗之機進行“削藩”,在罷免粵、贛、皖三督後,接著收拾“二次革命”中意存觀望的動搖分子,如湖南的譚延闓、浙江的朱瑞、雲南的蔡鍔、廣西的岑春煊等,都被袁以不同借口解除兵權,而對黎元洪、張作霖、閻錫山等,則恩威兼施,使他們戰戰兢兢、不敢心懷異誌。其時,閻錫山早已意識到要想固位就要承認袁世凱的威權,抗袁隻能自討苦吃,於是他轉變為順從袁的意誌。

可是,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後,對手握重兵的山西都督閻錫山依舊很不放心。一次,袁世凱設了一計,致電閻錫山說:“綏西有個土匪王英,老是沒能消滅。請督軍您親自率部隊去清剿。”同時,袁世凱派人趕到石家莊,一旦閻錫山違令,馬上發兵直搗太原。閻錫山接到電報後想了半天,判斷袁世凱是在找茬兒,如果違命,凶多吉少。他馬上回電:“即日率部清剿。”袁世凱收到回電,喜形於色地說:“就算我的親兒子,也不過就這麼聽話吧。”至此之後,袁世凱判斷閻錫山懦弱無能,把他視為親信:

後來,袁世凱稱帝,閻錫山表示堅決擁戴,還送了兩萬大洋。但是,隨著帝製弊端的逐步顯現,一些軍閥開始或明或暗反對袁世凱,各派所持政見愈益分化。閻錫山掌握這一信息後,仍按兵不動,繼續觀望形勢,並給張勳回電,做挽留袁世凱姿態,表示要“固結團體,挽留元首,抱定宗旨,始終不移。已電知敝處前派代表崔廷獻,堅守此意,絕無遊移。”

不過,他一方麵對袁世凱惟命是從,另一方麵又與南方反袁的革命黨人互通聲氣。等袁世凱大勢已去,閻錫山就翻臉了,命令大軍向北開進,隨後給袁世凱發電報:“我軍北駛,已抵保定。”袁世凱接到電報,大吃一驚:閻錫山這不是要殺向北京嗎?此時才明白過來的袁世凱,一病不起。所以後來人們說,閻錫山一封電報,氣死了袁世凱。

耍弄蔣介石

閻錫山盤踞山西時,獨霸一方,是山西的“土皇帝”。那時,蔣介石盡管是全國的最高統帥,其勢力卻被拒之於山西之外,這早就成為蔣介石的一塊心病。因而蔣介石時刻想吃掉閻錫山的軍隊,吞並山西。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蔣介石就派自己的得意門生湯恩伯等部進駐山西腹心地區,成立了“剿匪總指揮部”,任命心腹大將陳誠為“剿匪”總指揮,乘機擴大國民黨中央在山西的勢力,蔣閻矛盾激化起來,於是發生了李生達被刺事件。

李生達是閻錫山一手提拔起來的晉係高級軍官,但李生達並不滿足山西這方天地。為了飛黃騰達,他秘密向蔣介石靠近,與蔣介石書信函電往來,互相饋送禮物。閻錫山得知這一情況後,自然對李生達心存不滿,但認為是蔣介石在拉攏自己的部下,所以並沒有發作。蔣介石派兵到山西“剿共”,命令閻錫山從晉軍中挑選15個團前往陝北,並親自任命李生達為晉軍“剿匪”總指揮。晉軍的四分之一將被帶走,且又是精銳,閻錫山著實心疼,但又不能不執行。怎麼辦呢?閻錫山想出了一條計策,一麵派李生達準備率部渡河,一麵又派人收買了李的衛士熊希月,在即將渡河的淩晨暗殺了李生達。然後,閻錫山打電報給蔣介石,借口李生達被暗殺,軍心不穩,請予緩期。蔣介石無奈,隻得批準,從而暫時阻止了晉軍入陝。

李生達被刺是蔣閻矛盾的一個插曲,隨著日本侵略的日益緊迫,兩人在對日和反共政策上也開始產生矛盾。

一方麵,閻錫山為了維持他在山西的統治,不得不進行抗日。但抗日需要大量的開支,閻錫山並不想掏自己的腰包,迫切希望得到蔣介石的援助。而此時的蔣介石仍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重點還是要消滅陝北的紅軍和各地的實力派。因此,閻錫山不可能得到蔣介石的援助。1936年10月底,由於日本頻頻向綏遠發動進攻,閻錫山和傅作義親自到洛陽向蔣介石求援,再次遭到了拒絕。閻錫山看到依靠國民政府已經沒有希望,而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又如此高漲,不得不提出了“守土抗戰”的口號,於是就有了綏遠抗戰。這可嚇壞了蔣介石,蔣急忙親赴太原,要閻錫山和傅作義立即停戰,以免影響了中央的“剿共”大局。閻錫山對蔣的命令不理不睬,反而進一步支持綏遠抗戰,“抗日英雄”的美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