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麵部—常用穴位解說俗話說得好:“常揉麵部,青春不老。”中醫專家介紹說,根據遠、近治療法,通過按摩頭麵部的不同穴位,可以有效地治療頭麵部疾病和全身疾病,特別是對有愛美之心的女性來說,經常揉按麵部穴位可以美容養顏。本章詳細介紹了頭麵部的常用保健穴位。

下肢部上肢部腰背部胸腹部頭麵部李誌剛教授之標準穴位大全艾灸用艾條溫和灸10分鍾,一天一次,可治療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

按摩將大拇指指腹順時針揉按太陽30~50次,長期按摩,可改善視力,預防頭痛等作用。

刮痧用角刮法刮拭太陽1~2分鍾,力度輕柔,一天一次,可治療頭痛、頭暈、目眩等病症。

一穴多用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病症。

主治疾病“太”,指高或極的意思。“陽”,指陰陽,在頭顳部微微凹處。本穴位於它的上麵,稱之為”太陽”。

太陽所屬經絡:太陽穴屬經外奇穴。

功效說明: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取穴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麵,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太陽穴配當陽穴、耳尖穴治急性結膜炎。

太陽穴配通裏穴、風池穴治頭暈目眩、眼花。

配伍治病瞳子“瞳子”,指眼珠的黑色部分。“髎”,孔隙。本穴在眼睛外方,眼眶外側凹陷中,故所屬經絡:瞳子髎穴屬足少陽膽經。

名“瞳子髎”。

功效說明:平肝熄風、清熱明目。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揉按3~5分鍾,長期按摩,可改善目痛、目赤、頭痛、怕光、白內障,去除眼角皺紋等。

瞳子髎穴配睛明穴、絲竹空穴、攢竹穴,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穴配頭維穴、印堂穴、太衝穴,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穴配合穀穴、太陽穴、顴髎穴,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配伍治病取穴主治瞳子髎穴位於麵部,目外眥旁0.5寸處,當眶外側緣處。

頭痛、目赤、目痛、白內障等病症。

百會所屬經絡:百會穴屬督脈。

功效說明:提神醒腦,防脫發。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百會60~100次,長期按摩,可防治脫發、中風失語等病症。

刮痧用刮痧板刮拭百會,刮拭1~2分鍾,隔天一次,可治療頭痛、耳鳴等病症。

“百”,指數量眾多的意思。“會”,交會、聚集的地方。本穴位於眾多經脈交會處,故名“百會”。

艾灸用艾條回旋灸10~15分鍾,一天一次可治療頭痛、鼻塞、眩暈。

主治脫發、中風失語、頭痛、鼻塞、眩暈等病症。

取穴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頂正中央,後發際正中之上7寸處。

百會穴配人中穴、足三裏穴治低血壓。

百會穴配養老穴、風池穴、足臨泣穴治美尼爾氏綜合症。

配伍治病一穴多用下肢部上肢部腰背部胸腹部頭麵部李誌剛教授之標準穴位大全“風”,指入侵人體的風邪。“池”,儲水用窪地,這裏指凹陷處。本穴位於枕骨下方的兩側凹陷處,是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風池所屬經絡: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

功效說明:平肝熄風、通利官竅。

取穴主治風池穴位於項部,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頭痛、眩暈、頸痛、耳聾、中風、口眼歪斜等病症。

“人”,指頭麵部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

“中”,指頭麵前正中線。本穴位於鼻唇溝的中部,所以稱之為“人中”。

人中所屬經絡:人中穴屬督脈。

功效說明:回陽救逆、疏通氣血。

取穴主治人中穴位於麵部中線,鼻下1/3處。

中風、癲癇、昏迷、腰背強痛等病症。

用食指指腹揉按人中30~50次,每天按摩,可治療小兒驚風、麵腫、腰背強痛;急救時用大拇指指甲掐按人中穴。

按摩方法人中穴配上星穴、風府穴治流鼻涕。

人中穴配委中穴治急性腰扭傷。

人中穴配百會穴、十宣穴、湧泉穴用於昏迷急救。

配伍治病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鍾,一天一次,可治療耳聾、中風、口眼歪斜等病症。

按摩用拇指指腹揉按3~5分鍾,長期按摩,可改善頭痛、眩暈等。

刮痧用角刮法刮拭穴位,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治療頸痛、落枕、目赤痛、感冒。

一穴多用風池穴配大椎穴、後溪穴,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風池穴配睛明穴、太陽穴,明目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