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演義》研究中若幹問題討論綜述(1 / 3)

沈伯俊 胡邦煒

建國以來,在幾部古典長篇名著的研究中,《三國演義》研究一直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況。但自從四川《社會科學研究》在1982年7月開辟“《三國演義》研究”專欄以後,特別是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1983年4月在成都舉行以後,這種狀況已經得到迅速改觀。

現將近年來《三國演義》研究中幾個爭論較大的問題簡介如下。

一 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長期以來,學術界公認《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他是元明間人(約1330-1400),《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但是,“元末明初”還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因此近年來,有些學者對這一說法作了具體的探討,有的則越出了“元末明初”的舊說,提出了新的看法。概括言之,共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認為《三國演義》不是明代作品,而可能是宋代作品,甚至可能是唐五代作品。持此觀點的主要是周邨同誌,他在《〈三國演義〉非明清小說》中,就江夏湯賓尹校正的《全像通俗三國誌傳》提出了三條論據:其一,該書在“玉泉山關公顯聖”一節中有“迨至聖朝,贈號義勇武安王”一句,“隻能是宋人說三分的口吻”。其二,該書“記有相當多的關索生平活動及其業績”,而“關索其人其事,輾轉講唱流傳時代,應早在北宋初,也可能更早於北宋初年,在唐五代間。而這也可能是《三國演義》成書遠及的時代”。其三,該書的地理釋義共十七處,其中十五處可以推斷為宋人記宋代地名。這樣一來,羅貫中是否《三國演義》的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對於這一觀點,絕大多數同誌都不同意。

第二種,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元代。持此觀點的同誌較多,具體而言,可分三種意見:

1.章培恒、馬美信根據書中小字注裏的“今地名”,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似當寫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之前”,其時羅貫中當在三十歲以上。袁世碩的意見與此相近,並進一步推斷《通俗演義》成書於元代中後期,即14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羅貫中的時代應為1300-1370年。

2.王利器在《羅貫中寫〈三國誌通俗演義〉》中,根據南宋末年理學家趙偕的《趙寶峰先生集》卷首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等材料,認為羅貫中即門人名單中的羅本,他是元代人,在元末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

3.劉友竹在王利器看法的基礎上提出,明王圻《稗史彙編》中的“宗秀羅貫中、國初葛可久”一句,從文字、訓詁、語法、邏輯等方麵來看,“宗秀”應為“宋季”之誤,說明王圻認為羅貫中是南宋末年人。再結合其他材料,可知“《三國誌通俗演義》大約寫成於14世紀40年代,即至正元年(1341)至十一年(1351)之間”。

這時,羅貫中大約為四十歲至五十歲。

第三種,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明初。持此觀點的同誌也不少,如歐陽健認為,說《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中的羅本即羅貫中是可信的,按照門人相互之間“序齒”的通例,排在第十一位的羅本處在第八位的烏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的王桓(1319年以前生)之間,可以推算他的生年約在1315年-1318年,卒年也可相應定為1385年-1388年。再根據對書中小字注的分析,可以判斷《三國誌通俗演義》可能是羅貫中於明初開筆,全書初稿的完成當在洪武四年(1371)以後,其時羅貫中在五十五歲左右,其知識和閱曆都足以勝任《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寫作。

第四種,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張國光在《〈三國誌通俗演義〉成書於明中葉辨》(《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中認為:文學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以《三國誌平話》為基礎的,現存的元刊《三國誌平話》是新安虞氏在至治年間(1321-1323)新刊的五種平話之一,代表了當時講史話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隻有約八萬字,文筆相當粗糙、簡陋;而《三國誌通俗演義》篇幅約八十萬字,是《平話》的十倍,其描寫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它的誕生,不能不遠在《平話》之後。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是第一個成熟的《三國演義》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後期的書商為了抬高其聲價而托名羅貫中的,為此書作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