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大都會與傳統的瓦解(2 / 3)

大都會中越來越高、越來越密集的摩天大廈對地麵的占用比例越來越小,對環境的二維切割變成了三維切割,並且切割的重點日益轉向了高度一維。這意味著城市的生活與自然平麵的關係越來越小。實際上,當城市開始用城牆和壕溝來封閉自己,用條石、瀝青或混凝土來鋪設路麵時,就已經開始同自己所依附的土地切斷聯係。然而隻有到摩天大廈的時代,城市生活環境的主體——城市建築,作為城市文化的一個標誌才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與自然切斷了聯係:深深插入地下的整體澆注、封閉的混凝土地基幾乎可以不再理會周圍地麵土質乃至地質構造方麵的限製;而高聳入雲的、同樣嚴密封閉起來並以各種機器裝置加以保護和管理的樓層則使得在其中活動的人們根本不用關心外邊天氣、氣溫甚至晝夜的差異。大都會中的摩天大廈不是孤立、分散的存在,它們之間通過幾乎是同樣封閉的聯係通道如附屬建築、汽車、地鐵等結為一體,把整個城市的活動保護了起來。城市由此而從氣象、地質等基礎性的直觀的物質形態意義上便脫離了自然。

從常識的思路來講,城市畢竟是一定物質條件的產物,它的發展要想完全擺脫自然條件的限製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聽上去就像揪住頭發離開地球一樣荒唐。然而現代大都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功能越來越複雜,這種發展趨勢可以說與城市所賴以存在的自然與傳統文化環境之間越來越不諧調。從資源和一般物質條件的意義上說,現代的大城市看上去的的確確是揪著頭發離開了地麵。

傳統的城市生存和發展所要消耗的物質和人力資源是與周圍的鄉村或小城鎮交換獲得的。一部前蘇聯攝製的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中出現過一名對蘇維埃的糧食政策極為不滿的富農,他認為是城裏人在剝削農民,並惡狠狠地對列寧說,農民沒有城裏人也能活下去,而農民如果不給城裏人提供糧食,城裏人一天也活不下去。從電影所表現的意識形態主題來看,富農所反對的是蘇維埃政權。但這位富農的話其實也可以看作許多農民對城市與農村在資源關係上的看法,簡單地說就是認為城市與農村的交換關係是城市獲取資源的基本方式,也就是說城市是靠交換來吸取——說穿了大部分是剝削甚至掠奪——農村的資源而生存和發展的。城市越大、資源需要越多,就需要越廣大的周圍區域作為交換和獲取資源的附屬區域。因而傳統上每一個城市都有大小不等的交換輻射圈作為獲取資源的環境。

然而現代大都會的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靠傳統的交換方式從農村獲取或收集是遠遠不夠的。20世紀的大都會都是經濟樞紐,是商業、金融活動的中心。在我國,人們談論城市作為經濟活動中心的地位時,往往習慣於用地域範圍或行政區劃的概念來區分這種地位的重要性——直轄市、省轄市、國際性大都市、中心城市、地方性城市等等。但實際上真正的現代城市是一種超地域的、甚至也是超行政的存在物。一個現代的大城市所需要的能源、食品、其他消費品和工業原料等資源是周圍地區遠遠無法提供的,而且這種匱乏基本上不是通過線性放射狀地擴大周邊交換輻射圈能夠解決的。

城市對物質資源的需要超出交換輻射圈的這個問題其實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宋代詩人蘇軾的《荔枝歎》一詩曾描繪了當時邊遠地區向朝廷運送荔枝的情境:“十裏一置飛塵灰,五裏一堠兵火催。顛坑仆穀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他對朝廷貪圖享受、勞民傷財的行為深感痛恨。在他看來,朝廷為滿足少數人物質享受的需要而超出周邊的交換輻射圈向遠方索取,這種做法是禍國擾民。然而到了後來,這種遠距離輸送物質資料的活動就不再是僅僅為了少數人的活動了。明代自永樂遷都之後,國都北京所需要的物質資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通過大運河千裏迢迢漕運甚至海運來解決。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曾提到這樣一樁軼事:朝廷祭祀所用的鱸魚要從江南運來,為了防止天氣炎熱鱸魚腐爛,便要求沿途地方供應冰塊。地方因難於搞到冰塊,便以捐納銀兩代替供冰。結果鱸魚到了北京都已發臭,廚師隻好加重作料來掩蓋臭味。這件軼事表明,在當時的條件下,靠遠距離運輸來滿足消費需要是多麼不明智。在當時的城市發展水平下,城市的需要與可能之間處於一種極不平衡的狀況。

但對於一個現代的大城市來講,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僅上海一座城市所消耗的電力和燃料,就可能是整個華東地區已開發出的能源產品所無法提供的。更不用說一位收入尚可的上海小市民就可能要穿青海出的犛牛衫、吃澳洲產的大龍蝦、用法國品牌的香水、買日本製造的彩電看美國影片製作的VCD……現代的小市民比古代的帝王所消費的物質資源從獲取的難度和距離而言不知要超出多少倍,而這並沒有因此造成資源獲取方麵不可接受的困難,就像蘇軾所抨擊的那樣。使一個現代的大城市能夠滿足這一切需要的根據就是它的經濟結構特點。現代大都會作為經濟樞紐的功能並不僅僅是聯係自身和周邊地區的經濟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都會有時甚至可能會漠視周邊農村或小城鎮在經濟上的存在。大都會作為經濟樞紐的功能首先是同地理上幾乎是毫無關係的其他大城市——可能是全國範圍、甚至可能是全世界範圍的大城市——的金融、貿易等方麵的聯係,其次則是同自身需要相關的其他地區的經濟聯係。在這些經濟聯係中,傳統的地理意義上的周邊交換輻射圈對於現代大都會作為經濟樞紐的功能來說幾乎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