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這四壇都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那麼在祭祀時有什麼講究嗎?
現在的北京城裏,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這些祭祀場所已經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變成了人們參觀、旅遊的聖地。古人為什麼要將天地日月作為主要的祭祀對象,這其中包含著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祭祀之禮在古代被稱之為“吉禮”,古人認為自然界中的神靈主宰著天地間的一切,所以祭祀神靈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自然界的神比如天神、地神、日神、月神、雨神、社稷神(指土神和穀神)、山神等都是祭祀的對象。祭祀天地是古代祭祀活動中最為隆重的。堯舜時期就出現了祭祀天地的儀式,殷商時期人們稱天神為“帝”或“上帝”,商朝人認為天神是一切萬物的主宰,每逢祭天的時候,不惜殺死數萬俘虜和牲畜作為供奉的祭品。從西周開始,人們尊稱最高統治者為“天子”,意為天神的兒子,賦予了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古代祭祀天神需要修築祭壇,古時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祭祀天神的壇是一座圓形的祭壇,稱為天壇,天壇一般建在國都的南郊,祭天之禮一般在每年的冬至舉行。
古人將天神視為自己的父親,將地神視為自己的母親,因此祭祀地神也十分重要。地壇一般為方形,建立在國都的北郊,祭地之禮一般在每年的夏至舉行。除了單獨的祭祀天和地以外,古代的禮儀製度中還有合祭天地之禮,稱為“封禪”。封禪之禮在泰山舉行,並且由帝王親自主持,其他諸侯沒有這種權力。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在北京城的正陽門(今前門)南麵建造了天地壇,嘉靖皇帝繼位後認為這樣合祭天地不符合古代的禮儀製度,於是在天地壇的南麵另外建造了天壇,在京城北郊建造了與之相對應的地壇。隨後,他又在京城東郊和西郊建成了日壇和月壇。
嘉靖皇帝建成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現在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首都北京,如果感興趣的話,不妨親自去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