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嬰兒出生三天後便要“洗三兒”,“洗三兒”有什麼講究嗎?

在古代,人們為了迎接新生命的誕生,會在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天舉行一個正式的沐浴儀式,為嬰兒祈福祝吉,這就是“洗三兒”。“洗三兒”又稱“三朝禮”“洗兒”,傳說這一天送子娘娘會來凡間看望嬰兒,為嬰兒送來吉祥和祝福,所以人們特別重視新生兒的“洗三兒”禮,希望為嬰兒洗滌汙穢,祈禱大吉大利。

那麼,“洗三兒”禮都需要做些什麼呢?

首先,“洗三兒”禮開始之前,主人要把房屋打掃幹淨,在屋內點上香燭,還要準備雞鴨魚肉設宴款待親朋好友。沐浴前,用來給新生兒洗澡的水特別講究。通常,人們會把艾葉、菖蒲、金銀花、樟樹葉、雄黃等物料放進土灶上的大鐵鍋內,加上幾大桶清涼的井水,混合後將水煮沸。然後用木瓢將水舀進一個洗澡盆裏,這就是為嬰兒特製的洗澡水了。

正式舉行“洗三兒”儀式的這一天,並非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可以參加,通常隻有嬰兒的近親才能來慶賀。他們會帶一些雞蛋、紅糖、油糕等食品送給產婦,還會帶一些衣服、鞋襪、玩具等送給剛出生的嬰兒。誰來主持“洗三兒”儀式呢?在古代,有一類專門以“洗三兒”為職業的中老年婦女,人們習慣地稱她們為“吉祥姥姥”。給嬰兒洗澡前,先由吉祥姥姥向“炕公”“炕母”神像拜三拜。然後,家人端出為嬰兒精心準備的洗澡水和洗澡用的銅盆。吉祥姥姥抱起嬰兒,這時,嬰兒本家要依照長幼尊卑的順序依次往銅盆裏添加一小勺清水,除此之外,還要放一些錢幣、桂圓等物,謂之“添盆”。吉祥姥姥會根據添加的東西為嬰兒祝詞。如果你添一勺清水,她會笑眯眯地對嬰兒說“長流水,聰明伶俐”;假如你添些棗兒、桂圓、栗子之類的喜果,她便說“早兒立子(“棗”與“早”諧音,“栗”與“立”諧音),連生貴子(“桂”與“貴”諧音);桂元,桂元,連中三元(科舉製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以博得本家和來賓們的喜歡。

“添盆”後就開始正式地為嬰兒洗澡了。吉祥姥姥一邊用清水為嬰兒洗浴,一邊唱著祝詞,通常是“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洗完後,還要用薑片、艾蒿擦拭嬰兒的腦門和身體的重要關節,據說這樣可以使孩子健康強壯。接著,再用新布蘸上清茶水擦拭嬰兒的牙床,讓他放聲大哭,以此為吉兆,俗稱“響盆”。最後,還要用蔥在嬰兒身上輕輕打三下,“蔥”與“聰”諧音,這樣是希望嬰兒聰明伶俐。

“洗三兒”結束後,嬰兒會被換上嶄新的衣帽,戴上銀鐲、銀鎖、銀腳鈴等,由父親抱到堂屋中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龕前,跪敬祖宗,稟告祖上家中添丁添福的喜訊。從此,嬰兒就成為家中正式的一員,他的到來寓意著給整個家族帶來福氣和安康。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洗三兒”禮大多是為男孩舉辦,如果家裏生了女孩,則一般不慶祝或降低慶祝的標準,“滿月禮”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