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抵達之地:聖域尋道
封麵故事
作者:李偉
常年霧氣籠罩的南迦巴瓦峰很難顯露真容,雅魯藏布江圍繞著它形成了著名的大拐彎,它的周圍既有神秘的美景,也有獨特的地形地貌,以及豐富古老的植物和動物奇特的地理單元
打開地圖,觀察西藏的東南邊界,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地理單元。喜馬拉雅山脈自西向東綿延了2000多公裏後,終於停住了腳步。在北麵受到念青唐古拉山阻擋,東麵橫斷山係崗日嘎布山被擠壓,形成了一個“八”字形的褶皺區域。這個“八”字的喇叭口地帶就是墨脫。
墨脫實際上是喜馬拉雅山南麓、橫斷山以西一條向北突出的河穀。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為喜馬拉雅山的東段畫上了一個巨大的驚歎號。雅魯藏布江從南迦巴瓦峰繞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江水從喜馬拉雅與橫斷山係之間折而向南,從墨脫的峽穀奔湧而出,把青藏高原撕開了一個口子,在巴昔卡出境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它流入孟加拉後,又稱為賈木納河。整個水係流域,僅次於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二位。
億萬年前,印度洋板塊撞擊歐亞大陸板塊,造就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與此同時,由於受到東麵揚子板塊勢均力敵的阻擋,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的地殼被強烈擠壓扭曲,使原先與喜馬拉雅山平行的山脈改變了走向,形成了南北向的幾道巨大的褶皺。那些原本橫亙東西的大山,被扭曲成了南北縱向的橫斷山脈。
而墨脫就處在南亞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的夾角結合部。它的北麵和東麵是白雪皚皚的群山和青藏高原,南麵是遼闊、肥沃的南亞次大陸。獨特的地理單元,形成了壯觀而豐富的景色。區內雪峰林立,峽穀深切,飛瀑成群,豐沛的水汽生成繚繞的雲霧,潔白的海洋性冰川向下伸入到蒼翠的森林中,峽穀中岩石壁立,交通險絕,神秘莫測。
在海拔700多米的墨脫河穀,人類的活動相對集中,是珞巴族和門巴族的聚集區。他們的村落多聚集或分散在不同高度的河穀台地上。村邊地頭種植的芭蕉、甘蔗等熱帶植物,在季風雨水籠罩下青翠欲滴。野生的檸檬、香蕉、柑橘長勢旺盛,一壟壟水稻鑲嵌在河穀平台的梯田上。
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與雪山共同作用,使熱帶山地環境向北平移了五六個緯度。墨脫河穀位於北緯29度,隻低於上海兩度,但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穀裏長的卻是季風熱帶雨林植物,它是北半球熱帶的最北界。高聳的山地環境又形成了垂直的氣候帶。在世界上,我們很難找到像墨脫這樣的地方,將熱帶到寒帶的植物集中起來,精彩地布置在一座山的不同高度上。
穿越墨脫河穀的雅魯藏布江,是深入青藏高原的最重要水汽通道。每年,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通過墨脫這個入口,沿雅魯藏布江上行,給藏南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使藏東南成為繼我國東北、雲南之後的第三大林區。
這條水汽通道也直接影響了西藏文明的形成。
西藏西北部阿裏、達拉克地區的象雄部落,是進入文明時代後,西藏高原最早出現的文明中心。其憑借著與中亞、西亞地區發達的交通,吸收了廣泛的外來文化,不斷壯大。然而曾經強盛一時的象雄部落,卻最終被山南雅隆河穀的吐蕃部落所擊敗。藏學家杜永彬研究認為,其原因就在於地理因素。山南雅隆河穀是這條水汽通道的最大受益者,形成了適合於農牧業發展的氣候環境;地處西藏西部的象雄,無法受到暖濕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幹旱,不利於農業發展。這導致了象雄文明基礎脆弱,雅隆文明基礎牢固。“從這個意義上說,雅隆-吐蕃文明取代象雄-苯教文明的統治地位,是由地理環境差異造成的。”
紮墨公路113K 處遇到的珞巴族孩子隱秘的誘惑
墨脫古稱白馬崗,意為“隱秘的蓮花”。其所在的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地區,又稱為珞渝地區。其東為察隅,西為門隅。
自古以來,想進入墨脫都非易事。墨脫的西、北、東三麵環山,多雄拉山、金珠拉山、隨拉山、嘎隆拉山,海拔都在四五千米以上,每年7月底到10月才可以通過山口。在其他時段內,印度洋濕熱氣流與藏北冷空氣醞釀成暴風雪,把墨脫的出口堵得嚴嚴實實。當每年4、5月份,天氣轉暖,山口積雪消融,又極易發生雪崩。4~9月為雨季,海拔3000米以下地區,常為傾盆大雨,連日不斷,山溪、泥石流奔湧而下,衝毀道路。七條地質斷裂帶從墨脫穿過,地震頻繁。1950年發生的8.5級墨脫大地震,千裏之外的拉薩震感強烈,布達拉宮受到了多處損壞。
隻有每年的7月底到10月,山口積雪消融,墨脫一帶的居民才能翻山而出,與外界貿易往來。其他時段,則與世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