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為什麼不追求吃
生活
作者:楊佩昌
10餘年前,我負責德國對華獎學金工作,故而經常參加德國駐華使館舉辦的各種酒會、招待會。每當接到德國使館的邀請,同事們都要事先商量:“要不咱們先吃點飯再去?省得回家再吃了。”
既然德國使館請客,為何還要自己吃飯呢?
原因很簡單:在德國使館吃不飽。除了幾個熱菜之外,大都是冷餐,剩下就是各種飲料。酒水雖然管夠,但自助性質的正餐並不特別豐盛。對中國人而言,這哪裏是宴會?
我在德國留學期間,一開始都在學校餐廳吃中午飯,每頓飯大約5馬克左右,相當於20元人民幣。這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應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了節省費用,也像德國同學那樣自己“帶飯”。所謂的飯不過是幾片麵包夾了點黃油、奶酪而已。一天,我和幾個德國同學坐在教室門前的凳子上享用午餐,突然發現不遠處一個教授坐在台階上啃麵包,喝可樂。為了不讓教授尷尬,我悄悄把臉轉過去。
此後幾天我發現,並不是隻有一個教授在啃麵包,很多熟悉的老師也和我們一樣在“享用”相同的午餐。我以為教授會因為寒酸的午餐而難堪,沒想到他們絲毫沒有這樣的想法,居然大大方方地邊吃邊和我們聊天。末了還把錫紙裏的麵包屑抖了抖,放在手心上,然後放進嘴裏。最後,喝了幾口自帶飲料,午餐這樣就算完事了。教授沒有感到尷尬,我倒是替他們難為情了:德國教授收入相當豐厚,屬於中高層收入水平了,幹嗎還如此摳門?
我的好朋友於爾根是家庭的頂梁柱,家裏的所有費用都需要他來支付,因為他的夫人自結婚後未再工作。雖然一個人掙錢,但作為高級工程師,他的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他們一家不僅住在富人區,還是自己買的別墅。於爾根上班期間,夫人就和鎮裏的女人們舉行各種聚會,到點後才回家做飯。我在這一家生活了整整3個月,發現他們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個周末,於爾根一定會帶著夫人和兩個孩子到餐館享用晚餐,我是他們一家的客人,當然也一起去吃飯。除此之外,其餘時間都是在家裏吃。我注意到,於爾根一開始吃飯很慢,等到夫人和孩子都吃飽了才加快速度吃,而且把各種餐盤全都“打掃”得幹幹淨淨。
一次,我帶幾個企業家去德國考察。會談結束後,威斯巴登市市長請我們幾個人吃飯。以中國人的理解,宴會應該在市政府宴會廳舉行。沒想到市長把我們帶到一個餐館,每人點了一份沙拉及一盤菜(包括土豆、麵條或米飯),此外還有葡萄酒和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