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漁———把生命的樂趣琢磨到家(1 / 1)

17世紀50年代的金陵城裏,常有一出滑稽的景象:一位中年男人領著幾位漂亮的妙齡女子,出入不同的茶寮酒肆。每到一處,便挑一間顯眼的雅座,徐徐地放下竹簾,或酒菜一桌或清茶一壺,便開始自己熱鬧起來。旁人初不在意,可漸漸的便被吸引過來了,原來這夥男女在大講黃色笑話!插科打諢竟是還有情節的段子。講著講著,還有其中的姑娘唱了起來,連那床第間的話語恨不能也是一韻到底,沒有半字出入的。撩人競也有如此雅致的撩法!秀完了,鬧夠了,一千人等魚一樣地溜出來,旁若無人。如此的鬧法,一天竟能有幾次!不知就裏的以為是哪裏的小名士在張揚;明白裏麵奧秘的則趕緊回家備銀兩,幹什麼?追上那男人好買女人啊!

如果說起《十二樓》、《連城璧》,恐怕知道的人不會太多。若提起《芥子園畫譜》,學過國畫的人應該都用它入過門。可是要提起《肉蒲團》,我估計識字的中國人裏有一半應該知道吧?前麵場景裏的男人就是《肉蒲團》的作者:李漁——中國戲曲史上位居NO.1的人物。

161 1年出生在浙江蘭溪的李漁,命中注定是趕上亂世之災的,可是終其一生,似乎並未見得他對戰亂有什麼感慨。反而,當其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赴科舉考試的途中因戰亂而返時,居然作《應試中途聞警歸》詩,有雲:“正爾思家切,歸期天作成。詩書逢喪亂,耕釣俟升平。”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富裕的家境,使李漁在家裏盡情地享受生活並細致地品味生活。官沒做成,倒是把生命的樂趣琢磨到家了。

玩詞弄曲造園子,還愛上了裝修事業。每有心得便記錄下來,一部《閑情偶記》感染了幾百年後的不知多少人。李漁對生活的熱愛是骨子裏發出的愛;對生活的精致是心底裏體會出來的精致。在書房用功偶有天賜佳句,卻突然內急了,如廁歸來卻又忘記了,這如何是好?於是乎在書房的牆壁上鑿一小孔置一竹管就算搞掂?!這麼好的主意要與人分享才有樂,於是記下來(見《閑情偶記?卷四》。

後人罵李漁是幫閑第一人。可是,那李漁自己可先要是第一閑人才行啊!更何況《閑情偶記》 -開卷,李漁就拿老夫子的話把大家都唬住了:“素富貴,行乎富貴。”是啊!富貴之人怎能不享受富貴呢?說說唱唱、安安逸逸裏迎來了國破家變。田荒了、樓燒了、李漁變窮了。即便是窮了,李漁還是靠打秋風騙來了錢,為自己建起了一座別樣的大園子,這就是在園林史上有名的伊園。可見李漁之熱愛生活。

順治八年(1651年),鄰裏的一場官司使得李漁被迫離家出走。沒想到,這一走,競走出一番千古奇觀的事業來。

人挪活樹挪死。從此以後,李漁傳奇的一生真正開始走向輝煌。“處恒則皆然,遇變非所知。”文采四溢既好玩又會玩的李漁,他的人生舞台是歌舞幾時休的西子湖畔和六朝金粉地的白門柳下啊!

1651年,居杭州出版小說《十二樓》、《連城璧>。

1659年,赴南京居住。這一住就是二十餘年。這二十餘年,才是李漁的真正富貴日子。今人譽李漁是曆史上靠經營戲班子維生且成功的第一位文人。其實,這是諱談李漁的真正營生勾當:大把的銀子是李漁靠幫達官顯貴們漁色賺來的。後來聲色場所裏的“媽咪”們應該把李漁供上台麵才是哪!

替富人選妾,並把自己戲班裏的姑娘拿來“公關”,不僅是李漁的日常工作更是一大樂事,《閑情偶寄》之“聲容部”通篇講的便是如何挑女人。

李漁懂色又好色。任何事情都是愛極了才可能產生輝煌的。要賣出好價錢,首先要自己愛自己的東西。正是這種相輔相成的內在聯係,使李漁的戲劇事業達到了足以傲視古今人物的巔峰。“一人不笑是我憂。”市場!市場!觀眾!觀眾!戲與曲的完美的呈現,使李漁在高雅與庸俗之間自由表現無拘無束。

李漁是天生的媚俗高手:別人賣不出去的書,他換個名,不僅銷路大開競還成為千古名著。這便是馮夢龍的《古今小說》。

李漁又是雅到極至的人:他的“芥子園”竟惹得當時的江左大才子、著名漢奸龔鼎孳來為他題匾額。此園在今天各大學建築學院的建築史教程裏仍被時時提起。

風流夠了,玩不動了。李漁回到家鄉的山林裏隱居起來。飄蕩了一生的李漁此時卻說出:“半生常蹙額,今日小開顏。”

他的最後一篇文字是《芥子園畫譜序》,終年70歲。

若說俗,誰比得過李漁下流?

若說雅,誰活得比李漁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