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未必是壞事
生活秀
櫻桃原小子
最近上網看帖子,總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婆”、“別人家的老板”這樣的神回複,別人家三個字可包含了不少豔羨在其中。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類似的經曆,“別人家的xxx”都曾是伴我們成長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我的父母和大多數家長不一樣,他們卻用“別人家的孩子”給我的生活帶來了陽光。讀書時我的成績一直忽上忽下,老爸便安慰我:“樓上的姐姐經常考不及格的,現在不是也在重點大學嗎?每個人開竅的時間不一樣,我女兒隻是比別人晚了一點。”大學畢業後,我經常擔心自己的競爭力不夠強。老爸又和我說:“我們單位招了個全國重點大學的,除了讀書其他能力都不行,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工作穩定後,我看到周圍的朋友都披上了嫁衣,嘴上說不急心裏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老媽就經常和我說:“誰誰誰家的女兒當初就是想快點結婚,沒深思熟慮就嫁人了,結果兩個人不到一年就離婚了。這樣感情受傷,還不如我們定心慢慢找。”現在我的工作生活都很順利,這不得不感謝這些“別人家的孩子”,當然我心底裏更感謝的是愛我、疼我的父母。
“別人家的”隻是別人家的
Backy
“別人家的”一聽就很刺耳,透著濃濃的嫉妒,還帶著那麼一鼓黃臉婆痛恨家中老小不爭氣的怨婦勁兒,所以對我這枚假清高、真矯情的偽文藝女來說是不會用的。家中其他成員對我也是不會用“別人家的”激勵法,因為我的懶和安逸心足夠強大,別人家就是別人家,我就是我自己,這樣蠻好,所以別人的超前或者優秀不會激勵到我的行為改變。
有了小孩之後,我在這方麵更加注意,因為我覺得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性,她可能某些方麵不如別人,但是她一定會有比別人家好的優點。我更願意去讚賞她的優點讓她保持,卻不願意給寶寶來個假想敵“別人家”,因為眾多的“別人家”優點加起來,可能塑造出一個完美卻不現實的組合體,但確實不切實際的,又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卻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讓別人家的成為別人家吧,在我們家隻有我們彼此。
換個角度看“你看人家”
成平
有人說: 世上最好的老公總是“人家”的老公,最優秀的孩子總是“人家”的孩子。雖是玩笑,卻讓當事人無奈、不服氣。我曾經也恨透了這句話,一聽到別人對我說“你看人家”,立馬就像好鬥的公雞開始回擊——“我就是我,幹嘛要看人家”;“人家好,你去找人家啊!”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認識到人非完人,自己的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再聽到“你看人家”這句話,則多了幾分淡定和從容。我會請對方具體說一說“人家”到底“好在”哪裏,最好舉個例子,然後自己認真想一想“人家”的“好”適不適合我,是不是我想要提升的。如果是,那我就學習;如果不是,隻是他人希望我擁有的,我則保持我自己。
“你看人家”是一種典型的比較心理,與現在宣揚的保持個性、崇尚自我格格不入,但是我們無妨把它當成他人好心給我們樹立的一個榜樣。“榜樣”在那裏,學習不學習則在我們自己,實在無須因他人的好心去煩惱。
破除“別人家的”魔咒
頭子
在我的小時候,我的媽媽經常說“隔壁小誌偉比你還小幾個月,人家吃飯比你快,睡覺比你乖”。上了小學一年級,交了第一個好朋友陳小宇,星期天來我家做作業,人家一張卷子都做完了,我還在苦苦思索著第一題的算術題等於幾。於是不用我媽說,我也能感覺到“別人家的孩子比我聰明,比我功課好”。幸好我從小皮糙肉厚,並沒有把這“別人家”的魔咒當回事。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弱勢,認清自己的分量,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那個吃飯快睡覺乖的發小去了澳大利亞深造,那個我兒時第一個好朋友如今在500強企業奮鬥,所以每當我媽要說別人比我好的時候,我也是由衷地覺得他們確實比我好。但是那又如何呢?我就是我,我在我的人生軌道上慢悠悠地前進著,是不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並不取決於別人,而在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