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燕京征收課稅使陳時可事跡探微(1 / 3)

劉迎勝

【提要】陳時可是大蒙古國時期一位著名的漢士官僚,在耶律楚材的舉薦下,他曾出任燕京征收課稅所長官,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有關他的資料卻極為零散,前人對於他事跡的研究也還存在發掘不夠、間或有誤的情況。本文鉤稽相關史料,考證了陳時可的生平事跡,並間接討論了他與耶律楚材等人交往,以及大蒙古國時期漢士政治境遇的若幹細節問題。

【關鍵詞】陳時可;耶律楚材;窩闊台;十路征收課稅所

一、問題的提起

元太宗窩闊台為成吉思汗的繼位人,從1229年登基至1242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十三年。蒙古肇興於漠北草原,製度雜糅蒙漢西域,與元世祖忽必烈建元之後相較,草創之初書麵資料保存很少。明初修《元史》時,《太宗紀》附《定宗紀》內容僅有一卷。《元史·〈太宗紀附定宗紀〉》內容雖然簡略,但存世文獻中有一些與之關係密切的紀年類史料,如《聖武親征錄》、波斯史家拉施都丁《史集》中的《窩闊台合罕本紀》及誌費尼《世界征服者傳》中有關窩闊台合罕部分敘事,及《元朝秘史》中成吉思汗以後部分。自清代以來,國內治蒙元史學者與歐洲東方學家研究《聖武親征錄》、《秘史》及《史集》的共同方法,是將這些關係密切的史料相互參照與比較。這一學術傳統產生的成果構建了元初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鑽研《太宗紀》當然要繼承。

研究太宗朝曆史的另一個思路,是盡可能挖掘與研究這一時代的其他史料,以加深對這一時期曆史進程的認識。耶律楚材是成吉思汗、窩闊台兩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可以說是這一思路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元太宗窩闊台同時代人的作品,重要者除耶律楚材的文集之外,也包括元好問《遺山集》、劉祁《歸潛誌》等。

近年來有關元好問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為我們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條件。

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阿布拉莫夫斯基將《元史·太宗紀》譯為德文,並作注釋。這項研究雖然是有關《太宗紀》的專門研究,其注釋盡管較為簡略,但也為我們對照西方學界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料。

元太宗二年(1230),針對朝廷“中使”別迭認為漢人無用,欲變農地為牧場的建議,耶律楚材提出,重建漢地的稅賦製度,於此年冬有十路征收課稅所之設。這是元初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關中國曆史的著述多有提及。對於這件事,《元史·太宗紀》提到:元太宗二年(1230),“冬十一月,始置十路征收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劉中、劉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貞使西京,呂振、劉子振使太原,楊簡、高廷英使平陽,王晉、賈從使真定,張瑜、王銳使東平,王德亨、侯顯使北京,夾穀永、程泰使平州,田木西、李天翼使濟南”。上述記載過於簡單,除了正副課稅使的名字、所赴地點之外,未提供其它信息。此事在宋子貞《耶律文正公碑》中亦有記載:“乃奏立十路課稅所,設使副二員,皆以儒者為之,如燕京陳時可,宣德路劉中,皆天下之選。”

選充十路正副收課稅使的這些人有些什麼背景,趙琦博士在其專著《金元之際北方的儒士與漢文化》中,通過搜撿、剖析史料,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在此基礎上,聚焦於上述《元史·太宗紀》中提到的十路收課稅使中的第一位,即陳時可,期盼有所前進。

除依據上述宋子貞《耶律文正公碑》寫成的《元史》耶律楚材本傳之外,陳時可在《元史》還出現過兩次,均在《太宗紀》中:一次是太宗八年丙申(1236)春“秋七月,命陳時可閱刑名、科差、課稅等案,赴闕磨照”。另一次是太宗十年(1238)“秋八月陳時可、高慶民等言諸路旱蝗,詔免今年田租,仍停舊未輸納者,俟豐歲議之”。但未提供有關此人背景的更多的信息。

陳時可是金元之交時代北方的重要文人。元人鮮於樞記:“寂通老人陳時可,字秀玉,燕人,金翰林學士,仕國朝為燕京路課稅所官。”這段記載為我們補充了查找陳時可的重要線索:陳時可字秀玉,號寂通老人,燕京人氏,曾為金翰林。筆者見聞所及,迄今雖然尚無專門有關陳時可其人的研究,但並不等於此人未受學者關注。據筆者查檢,認真考察過陳時可的學者有三位,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考察有關陳時可的資料。第一位是清乾嘉時代的施國祁,他在箋注元好問詩文集《遺山集》時,除了引據上述宋子貞《耶律楚材神道碑》與鮮於樞有關陳時可的記載外,還提到十條史料。為論述方便起見,筆者引用時對其依次編號:

《湛然居士集》有(1)《過燕京和陳秀玉韻》,(2)又《寄清溪居士秀玉詩》,(3)又《戲秀玉詩》,(4)又《謝贈阮杖詩》稱秀玉殿學,(5)又《和陳秀玉綿梨詩》注:清溪,秀玉道號也。(6)《二妙集》,段成己有《馮生成之自燕歸平陽賴寂通先生獲脫奴役詩》,(7)萬鬆老人《和節度陳公絕句》雲:清溪居士陳秀玉,要結運宮香火緣。嫌得梢翁搖櫓棹,卻雲到岸不須船。(8)《寶坻縣誌》趙鑄:興寶《聖母廟記》:歲庚寅(1230)國朝設十路征收所,前學士陳公秀玉為舉首,充燕路長;前大中正趙德輝副之。(9)案,《環宇訪碑錄》:時可撰《重修柏林禪院碑》,性英書,在趙州。(10)又潭柘寺《歸雲大禪師塔銘》,大興。

第二位是清末著名學者繆荃孫,他在負責編寫《畿輔通誌》的金石部分時,就前述施國祁提到的第9條史料,即《環宇訪碑錄》所記趙州陳時可撰《重修柏林禪院碑》,考證了陳時可署名時的官銜,今錄其內容如下(作者補入的字置於方括號之中):

謹案,此碑撰文人為陳時可,書丹者沙門性英。陳時可,《元史》無傳,但見於太宗《宣諭奪羅□碑》文。其題銜“宣差燕京路課稅長官、兼提領編修所、司天台事”,考元《地理誌》:中書省大都路:元太祖十年(1215),為燕京路;世祖至元九年(1272),改大都。又《百官誌》:至元十九年(1282),置大都稅課提舉司。而無燕京路課稅長官。“提領”二字為元時職事官之總稱。《百官誌》提領某所、某局者甚多,而無所謂“編修所”者。劉侗《帝京景物略》有《雙塔寺碑》,為“燕京編修所”次二官王萬慶撰,可知元初曾設編修所之官,與燕京課稅長官後皆裁汰,《百官誌》皆漏之。

司天台事,《百官誌》:屬司天監,中統元年(1260)因金人舊製立司天台。中統上追[乃]馬真後稱製垂二十年,而此碑已載有此官,其非中統以後所置,亦可知。又案,篆額者為釋印簡。《帝京景物略》引元慶壽寺僧《海雲碑》,稱:海雲名印簡,金宣宗時為成吉思帝所執,後住持燕京慶壽寺,與此題款稱燕京(□)[慶?]壽(□)[寺?]堂海雲襲祖印簡者,其時、其地、其人,無不吻合也。

第三位是前已提及的趙琦博士,她在其《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中對陳時可有較詳細的一段記述,其關注的中心是燕京路征收課稅所,其所注內容如下:

陳時可,字秀玉,燕人,金翰林學士,道號清溪老人,又稱寂通居士、通寂老人、寧道居士。他是耶律楚材的老朋友,而且是耶律楚材向萬鬆老人(釋行秀)學佛的引薦人,《湛然居士文集》中收有數首兩人唱和的詩作。邱處機西行途中,寓居燕京玉虛觀,陳時可是與邱處機詩歌“日所與唱和者”之一,被稱為“京城吾道”。邱處機逝後,他的弟子尹誌常以“知先師者,君最深”為由,請求陳時可撰寫《長春真人本行碑》。此外陳時可還撰有記錄邱處機葬事的《燕京白雲觀處順堂會葬記》。他與終南山重陽萬壽宮洞真真人於善慶、佐玄寂照大師馮誌亨等道教名人多有來往。

看來陳時可是一位兼通儒、釋、道三教的金朝文人。

趙琦博士對陳時可作了認真研究,但缺陷是未注意到前述施國祁與繆荃孫的考證。

此外,金人劉祁《歸潛誌》卷十四收有“寂通居士陳時可秀玉”所撰之《歸潛堂銘並序》。

這位號為“寂通居士”的陳時可秀玉,清乾隆末學者鮑廷博確定他就是後來充任燕京路征收課稅使的陳時可,並記入其十四卷本《歸潛誌》抄本中。當代出版的崔文印先生點校本《歸潛誌》在錄寫上述鮮於樞有關陳時可的記載後,將鮑廷博所抄錄的上述鮮於樞《困學齋雜錄》中的內容,移錄至“陳時可秀玉”之下,但未作進一步考訂。近年唐山師範學院政史係劉永海先生發表的《論〈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價值》一文中,也提及陳時可。這些可算是零星研究。

施國祁、繆荃孫與趙琦三人雖然切入點不同,但研究都很深入,特別是施、趙二位學者對有關陳時可的史料挖掘最多,為查找陳時可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進一步考察發現,限於時代,前人的個別結論尚有修改餘地。今擬先考察他們所引史料,再進一步舉證討論。

二、施國祁引述的有關陳時可的史料

(一)取自《湛然居士集》者

施國祁所舉史料中,出自耶律楚材有五條,其中第一條《過燕京和陳秀玉韻》為五首詩,收於《湛然居士集》卷三,其內容為:

回首親朋半土丘,嗟予十稔浪西遊。半生兵革慵開眼,一紙功名暗點頭。下士笑予謀計拙,至人知我謂心憂。再行不憚風沙惡,鶴跡雲蹤任去留。

其二

君恩猶未報山丘,自笑遐方汗漫遊。客過玉關驚白發,要遊金穀覓蒼頭。冷官待罪予為歉,陋巷居貧君不憂。猶望道行澤四海,敢辭沙漠久淹留。

其三

狐死曾聞尚首丘,悲予去國十年遊。昆侖碧聳日落處,渤海西傾天盡頭。君子雲亡真我恨,斯文將喪是吾憂。尚期晚節回天意,隱忍龍庭且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