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征和年間,官場腐敗黑暗,統治者殘暴不仁,百姓民不聊生,立世百年的大元皇朝已經腐朽,正麵臨著皇朝顛覆的巨大危機。

大元357年,征和帝下令滅佛,數萬僧宗亡於屠刀之下,鎬京大街血色數月不褪,正合了護國聖僧了塵大師圓寂前的那句“佛滅,國亡”。

大元358年,定國將軍之子赫連無極領兵起義,天下英傑雲集響應,後得三位奇才鼎力相助,四人於鳳鳴山結義,互以兄弟相稱。

大元359年,起義軍連破十五城,直逼鎬京,征和帝聞訊大呼大勢已去,賜死後宮諸妃與子女,縱火燒宮,隻餘一具焦屍。傳承百年的大元皇朝就此覆滅。

同年九月,赫連無極於鎬京稱帝,改鎬京為帝歌,定國號大興,稱徽帝,史稱建元大帝。

同年十月,分封三王。蕭氏聖衍號尊碩,居中州;東陵氏號北宸,居雍州;萬俟氏號南溟,居冀州。三王以尊碩為尊,王位世代罔襲,享無上尊榮。

大興219年,大興鐵騎橫掃大漠,南疆覆滅,西涼稱臣,就此月清大陸大興,大燕,大齊成鼎足之勢。

大興227年,第八代尊碩王蕭素黎十裏紅妝迎娶皇室青沄大長公主赫連熙,稱天作之合。次年長公主誕下一女,取名徵珩,長公主因身體虧損三月後離世。因早產的緣故,小郡主生來先天不足,被預言活不過二十歲,尊碩王大悲之下,送女兒上鳳鳴山靜養,就此離京。昭帝感念尊碩王幫扶之恩,特加封其女為羽徽長公主。

大興232年,大燕,大齊結盟出兵大興,一月之內連破四城。十八道金羽箭令發往鳳鳴山,尊碩王出山領兵出征,率黑甲軍迎敵,收複兩城,卻因後援遲遲不到,被兩國聯軍困於鳳凰關,最終萬箭穿心而亡。死前猶高呼“天下興亡,百姓何辜”。死後身軀屹立不倒,雙眸不閉,一代賢王隕落,天下皆驚,消息所到之處人人自覺披麻戴孝,一時千裏江山皆是素白。

史稱關外之戰,這次戰亂,尊碩王戰場隕落,南溟王重傷不治身亡,北宸王重傷偏居雍州,至此三王元氣大傷。

大興234年,皇室內亂,肅王,秦王起兵造反,後宮妃嬪死傷數人,大皇子,三皇子被殺,皇後幼子失蹤,三年後皇後思子成疾於鳳寰宮崩逝。

後代史學家在研究大興的這段曆史時,曾經對這兩次戰亂感到疑惑。立世百年的開國王府居然元氣大傷至此,三王之首的尊碩王府更是因為沒有繼承人而近乎覆滅,一時間大興的支柱少了一半,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產生?偶然還是必然?人為亦或是其他?觀其後麵的曆史軌跡,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爭論點。

有些野史倒是挖掘了不少那位英年早逝的尊碩王與其王妃青沄大長公主的感情史,並總結出了其中不得不說的一二三四點事,不過是作為飯後談資逗人一笑罷了。

不過野史有一點倒是總結地挺好:鳳隱於世,大亂之始。

------題外話------

好了,我從新開始寫了。我相信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