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典型的八零後,大風車、黑貓警長、葫蘆娃、海爾兄弟、大力水手……至今我都記憶猶新。愛吃走街串巷賣的冰棍,喜歡一毛錢一袋的唐曾肉,懷念當年的小浣熊和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拐棍糖,還有五毛錢一根兒的雪人、跳跳糖、鮮果露……最愛玩丟手絹,丟沙包,彈彈珠,跳皮筋,抽陀螺……流行在貼著自己喜歡貼畫的本子上手抄歌詞,熱衷抱著一小盆玉米粒或米粒到村頭去炸爆米花,看著鐵爐子在火上轉啊轉啊轉,最後瞅準時機捂緊耳朵,“砰”的一聲爆炸聲響之後,就可以帶著爆米花回家了。
那時候我們也是有車一族—小三輪車,我們到哪都騎著,反正不用燒比血還貴的汽油;我們有自己的專屬寵物——發條青蛙;我們也有熱衷的遊戲——超級瑪麗和冒險王,我們也是追星族——比如小虎隊……我們爬過樹,上過房,和過泥,雖然我們的童年沒有現在孩子一樣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我依舊覺得專屬於八零後的童年時最幸福的童年,沒享過什麼福,也沒吃過什麼苦,那樣的幸福隻有八零後才可以懂。
後來我們漸漸長大了,漸漸的壓力越來越大,童年的那些簡單的快樂也漸漸離自己遠去。
轉型社會的洪流造就了“80後”的獨特性,當年的小孩子開始麵對社會變遷進程中的無情拍打。社會充斥著“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的聲音,“富二代”、“房奴”、“卡奴”、“月光族”也成了我們的標簽。
到現在為止,八零後已經集體奔三,住房、婚戀、競爭壓力、父母贍養等,構成了我們普遍麵臨的現實枷鎖。雖然現實與理想有天壤之別,但我們從未自甘墮落,“一直在奮鬥”是我們堅守的信條,因為我們固執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們什麼都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信仰,不能沒有夢想,那是支撐我們一直勇敢拚下去的動力。我們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願意為此付出艱辛和苦痛。
對著廣闊的天空大聲的告訴自己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房子會有的,車子也會有的!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相信自己的那雙手,那裏蘊含的力量足可以顛覆天地!沒有任何人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除了我們自己。
我是我主宰——趙小千。
最後我想說,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八零後,我寫這篇小說實際上是想通過書中主人公趙小千的經曆讓大家了解或重溫八零後我們的成長曆程,慢慢的、細細的回味那一段美好卻再也無法回去的歲月;想讓那些已被現實磨去激情的八零們重拾激情,讓那些依舊不懈奮鬥的強人們更加堅信自己的信仰。或許,趙小千可以讓你小小的振奮一下,也或許,你可以在趙小千身上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影子。而趙小千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有她的原型的,那個原型或許是他,或許是你,或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