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第十一,相分明勢。

相分明勢者,凡作語皆須令意出,一覽其文,至於景象,恍然有如目擊。若上句說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如李湛詩雲:\"雲歸石壁盡,月照霜林清。\"崔曙詩雲:\"田家收已盡,蒼蒼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勢。

一句中分勢者,\"海淨月色真。\"

第十三,一句直比勢。

一句直比勢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殺回薄勢。

生殺回落勢者,前說意悲涼,後以推命破之;前說世路矜騁榮寵,後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勢。

理入景勢者,詩不可一向把理,皆須入景,語始清味。理欲入景勢,皆須引理語,入一地及居處,所在便論之。其景與理不相愜,理通無味。昌齡詩雲:\"時與醉林壑,因之惰農桑。槐煙漸含夜,樓月深蒼茫。\"

第十六,景入理勢。

景入理勢者,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凡景語入理語,皆須相愜,當收意緊,不可正言。景語勢收之,便論理語,無相管攝。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昌齡詩雲:\"桑葉下墟落,鶤雞鳴渚田。物情每衰極,吾道方淵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勢。

心期落句勢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齡詩雲:\"青桂花未吐,江中獨鳴琴。\"(言青桂花吐之時,期得相見,花既未吐,即未相見,所以江中獨鳴琴。)又詩雲:\"還舟望炎海,楚葉下秋水。\"(言至秋方始還。此送友人之安南也。)(以上《文鏡秘府論》地卷)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一曰風。天地之號令曰風。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行春令則和風生,行秋令則寒風殺,言君臣不可輕其風也。

二曰賦。賦者,錯雜萬物,謂之賦也。

三曰比。比者,真比其身,謂之比假,如\"關關睢鳩\"之類是也。

四曰興。興者,指物及比其身說之為興,蓋托喻謂之興也。

五曰雅。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為之雅也。

六曰頌。頌者,讚也。讚歎其功,謂之頌也。(以上《文鏡秘府論》地卷)論文意夫文字起於皇道,古人畫一之後方有也。先君傳之,不言而天下自理,不教而天下自然,此謂皇道。道合氣性,性合天理,於是萬物稟焉,蒼生理焉。堯行之,舜則之,淳樸之教,人不知有君也。後人知識漸下,聖人知之,所以畫八卦,垂淺教,令後人依焉。是知一生名,名生教,然後名教生焉。以名教為宗,則文章起於皇道,興乎《國風》耳。自古文章,起於無作,興於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言以當,應物便是。古詩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當句皆了也。其次《尚書》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亦句句便了。自此之後,則有《毛詩》假物成焉。夫子演《易》,極思於《係辭》,言句簡易,體是詩骨。夫子傳於遊、夏,遊、夏傳於荀卿、孟軻,方有四言、五言,效古而作。荀、孟傳於司馬遷,遷傳於賈誼。誼謫居長沙,遂不得誌,風土既殊,遷逐怨上,屬物比興,少於《風》、《雅》。複有騷人之作,皆有怨剌,失於本宗。乃知司馬遷為北宗,賈生為南宗,從此分焉。漢魏有曹植、劉楨,皆氣高出於天縱,不傍經史,卓然為文。從此之後,遞相祖述,經論百代,識人虛薄,屬文於花草,失其古為。中有鮑照、謝康樂,縱逸相繼,成敗兼行。至晉、宋、齊、梁,皆悉頹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