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悲歎有餘哀(1 / 2)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悲歎有餘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

采采餘孤景,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瀁遊,零落匪所思。

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

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

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五言古風·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五月)(《毛澤東詩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55—156頁)

詩詞溯源:

“悲歎有餘哀”出自三國(魏)·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難點注解:

1.七哀:舊注說法不一,清人俞樾《文體通釋》認為:“古人之詞,少則曰一,多則曰九,半則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發》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終。”故“七”不過是表哀之多,非實數。2.宕子:即蕩子,謂離鄉遠遊、久出不歸之人。3.清路塵,濁水泥: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濁了。比喻夫妻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卻不同了。4.逝:往。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聰敏好學,深得曹操喜愛。操多次欲立其為太子,後因其放任自行,終於在爭儲的政治鬥爭中輸給了曹丕。曹丕繼位後,處處打擊限製這個親兄弟。曹丕死後,曹睿繼位,同樣對曹植采取了猜忌、防範的政策。曹植為此常鬱鬱寡歡,年四十一而卒。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現存詩約八十首,大都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這首《七哀》作於黃初年間,適時曹植正在遭受曹丕的一係列打擊和限製。全詩看似寫一個思婦的閨怨之辭,實則借思婦之口痛述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妻離子散的痛苦,同時也是以孤妾自喻,婉轉地道出了對自己身處壓抑政治處境的深沉憂傷。

摘用賞析: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陽人,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同班同學和摯友。昌陶工於文墨,酷愛讀書,與毛澤東有著相同的愛好和誌向。然而,勤於學業而忽略了體育鍛煉的他身體孱弱,於1915年3月病死在家中。得知這個消息後,毛澤東異常悲痛,在5月23日學校為易昌陶同學開追悼會的時候,含淚寫下了這首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