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1 / 3)

與陰陽同其波

“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承意不彼。”

儒家學說講究尊古而卑今。為什麼要尊古?三皇五帝,堯舜之世,尊堯舜,尊湯武,尊文王周公,現在禮崩樂壞,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一感歎就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現在是90後看不起80後,80後看不起70後,70後看不起60後,60後看不上50後,哎呀你們都過時了。好像永遠都是一代不如一代,隻有自己最好。以前是尊古卑今,現在是尊今卑古。“學者之流”,孔夫子,儒家學派的確是這樣的,“尊古而卑今”。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焚書坑儒,凡是尊古而非今者,殺!三皇五帝都沒有我牛,我是始皇帝,你三皇是三皇,五帝是五帝,你們是皇而不帝,帝而不皇,我是皇帝,全部兼而備之。我是老大,三皇五帝都是我的小夥計,所以“是今而非古”。在秦始皇以前都是“是古而非今”,“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的確是這樣。

但是“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狶韋氏還在伏羲氏之前,也在燧人氏、有巢氏之前。什麼叫有巢氏?就是會搭窩建房了。什麼叫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的。《道德經》用“希、夷、微”三個字描述大道之相或大道之初。莊子拿過來把字略作調整,杜撰出一個“狶韋氏”。那個時候是最原始的時候,可能剛從猴子變成人。

以那個時候的觀點來看現在,“夫孰能不波!”什麼叫“波”?我們看見波浪起伏,浪頭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起有落。如果原始社會的老百姓來看我們現代的生活,他會怎麼想呢?這個很好理解,我們到動物園去,看見關著的猴子、大猩猩、黑猩猩,我們看見它們手舞足蹈的,這樣那樣的,它們看我們心裏又怎麼樣呢?心裏有沒有波?有沒有起伏?沒有起伏啊。前幾天把大熊貓從四川運到澳門,它好像走到哪裏都一樣,隻要有竹子吃、有雞蛋吃、有蛋糕吃,在哪兒都無所謂。隻要天氣不要太熱就行了,它心裏麵沒有波瀾。但是人呢?波瀾洶湧啊。洶湧從哪裏來?現代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為什麼現代文明給我們心裏麵帶來波瀾?因為人們頭腦中有榮辱是非、利害得失的概念,有這些東西摻雜在裏麵,心裏麵怎麼不會起波瀾?自然要起波瀾。

“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隻有至人,真正的道人,既看破了出世,也看破了入世;既看破了入世,也看破了出世。這裏要注意,很多人喜歡說,你還沒有看破紅塵,好像看破紅塵就是個很高的境界。但是我們千萬要留意,紅塵要看破,出世也要看破,不看破出世,就算在出世之中,也會有麻煩。莊子這裏就很高明,“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真正的道人是大隱隱於朝,他不僻世而且敢於遊於世。他的行為並不乖僻,沒有偏激的地方。不是前麵所批評的“流遁之誌,決絕之行”,“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不是這類人。他絕對不會流入偏激之中,他是“順人而不失己”,他在和光同塵之中,與陰陽同其波,但又不離開自己的原則,不喪失自己的人格,也不喪失自己的道念。用雲門祖師的話來說,就是“隨波逐浪”,“雲門三句”的最高境界就是隨波逐浪。我們一定要看破這一點,特別要注意,看破紅塵的同時也要看破出世。

站穩腳跟行正道

前天冬至的時候,沒有講完。講到了人如果自己能夠優哉遊哉,得智慧、得自在,那麼就無處不自在、無處不智慧,這個當然是“果位”上的事了。“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我們都要追求這樣的境界,使我們在生活、工作裏麵,在任何環境裏麵,不論順境、逆境,不論得意、失意,不論身體健康或者身患疾病,都能夠達到一種逍遙自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