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寶順曾於2001年11月27日和2005年8月23日,先後兩次來右玉視察調研,對右玉50多年堅持不懈地進行生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賞。指示縣委書記趙向東、縣長陳小洪編纂一部《右玉縣綠化誌》,好好總結右玉的做法和經驗在全省學習推廣。
2005年9月1日,作者石新民被書記、縣長安排參與《右玉縣綠化誌》“人物專訪”(即縣委書記綠化業績篇)部分的外出采訪和撰寫工作。
2006年7月25日上午,石新民去趙生榮在老家右玉縣城的住所,采訪征求他對《綠化誌》中縣委書記綠化業績篇的意見。他通篇看了石新民和王德功寫出的第三稿後,對《綠化誌》提出了一些指導性意見。而後,他說:“你寫完《綠化誌》後不要擱筆,要寫一部起名《蒼河頌》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紅色革命有《延安頌》,咱們右玉搞了半個多世紀的綠色革命,要寫《蒼河頌》。《誌》有誌的特點。寫成報告文學後,你就把新聞性、文學性、政治性結合起來,從真人真事中選取動人的情節,進行提煉加工,活靈活現地把右玉解放50多年來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頑強抗爭,由‘不毛之地’變為‘塞上綠洲’,把創造了塞上黃土高原生態奇跡中湧現出來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寫出來;可以把建國以來右玉曆任縣委書記、曆任縣長巧繪右玉綠化藍圖,身先士卒地帶領一代又一代右玉人民艱難拚搏,直至向東和小洪同誌提出的‘三大基地’,建設富而美的新右玉的許多精彩細節寫出來;還可以把高厚在全省率先打響扶貧移民搬遷等農村‘三大戰略’、在全省率先百天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以及迎難而上建設塞上明珠城市的創業過程寫出來;可以把黨中央、省、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右玉一以貫之的熱情關懷和巨大支持寫出來;可以把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對右玉所作的重要指示和評價寫出來;可以把中外各類名人對右玉先後的評價和讚譽寫出來。毛主席說過的‘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在我們右玉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寫了這本書,在宣傳力、感染力、影響力、親和力上,對提高右玉的知名度,推動右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將會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你把我這個建議給向東、小洪彙報一下,看他們有無同感。”
趙生榮還就長篇報告文學為什麼叫《蒼河頌》,以及如何寫好這部作品,直到謀篇布局談了自己的意見。
石新民隨即向書記、縣長作了彙報。趙向東說:“你按照趙廳長的意見詳細起草一個寫作方案交我。”
2006年10月11日上午,石新民將《長篇報告文學〈蒼河頌〉寫作方案》交給縣委書記趙向東、縣長陳小洪分別審閱。
趙向東閱後批示:“想法很好。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以報告文學的手法把右玉五十多年的創業史記載下來,反映出去,對全縣幹部群眾是鼓舞、是激勵,可以先由石新民同誌執筆拿出初稿,然後征求方方麵麵的意見,爭取使《蒼河頌》成為一部真實反映右玉五十年奮鬥史的幹部教育好教材。另外,注意此作品通篇要貫穿一條主線,以右玉精神為主線,所涉事件要真實、準確,不要人為拔高,真正使作品經得起考驗。趙向東,2006年10月14日。”
陳小洪閱後批示:“同意趙書記意見。要特別注意真實、生動。要想生動,必須生活化,不要出現‘高大泉’模式,人物要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在平時生活中顯示出一種精神。陳小洪,2006年10月25日。”
同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時任山西省史誌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編審張鐵鎖帶領5位史誌專家及省、市有關領導共12人來右玉召開了《右玉縣綠化誌》審稿會議。專家們也一致提出,右玉縣半個多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營綠,防風固沙,創造了中國靠人工種樹種草改變環境和生存條件的典範,事跡太感人了,太震撼了。除了編纂一部《綠化誌》外,應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而且不少生動感人的情節好在報告文學中反映。
2006年10月30日,石新民完成《右玉縣綠化誌》“人物專記”(即建國後右玉曆屆縣委書記綠化業績篇)撰寫後,縣委書記、縣長又遵照廳長趙生榮的意見,安排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蒼河頌》的采訪與寫作中去。
在采訪寫作過程中,再次得到建國後曆任縣委書記、縣長及其家屬子女的極大關注和熱情支持,得到在外工作的右玉籍人士的極大關注和熱情支持,得到曾任雁北、朔州地市以及省直有關部門的一些領導的極大關注和熱情支持。
在四年多的寫作過程中,石新民不知多少次地深入右玉的山山村村實地了解掌握情況,拍攝照片;多次登門與曆任縣委書記、縣長及其家屬作進一步的采訪挖掘;與當年一些健在的先進典型人物以及所涉事件的當事人麵對麵地交談了解;與曆屆縣委班子一些領導成員作廣泛深入地采訪驗證;與出生在右玉,曾在右玉上學工作,現分別在大同、朔州、太原任職的右玉籍縣以上的領導同誌張林、邢誌強、鄭福、郝凡、韓國維、劉生義、左義河、曹占仕、郝福、馬兆興、張日清、梁鳳梧等采訪了解情況;多次到縣檔案局及有關單位反複查閱核實有關資料;重新翻看了真實記錄半個多世紀以來右玉創業史的,曾在省和中央電視台播出的12部電視專題片;特別還與多次到右玉調研指導工作的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李立功,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第七屆主任王庭棟,政協山西省第七、八屆主席郭裕懷,政協山西省第八屆主席鄭社奎,曾在右玉工作過的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第八、九屆主任盧功勳,政協山西省第七、八屆副主席吳慧琴,曾在雁北地區工作過的地委書記張廣有、白興華、李振華、徐生嵐、楊大椿以及王銘三秘書安秉文、王進秘書安玉根、薛鳳霄秘書王作柱和曾在朔州市工作過的市委書記劉澤民、薛軍、金銀煥、來玉龍、梁濱、閻沁生、高建民、王雅安,現在朔州市工作的田喜榮、馮改朵,曾在右玉上學的中共山西省委組織部原常務副部長馬有,曾在右玉工作10年的山西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張效洲,山西省林業廳原廳長劉清泉、李裏、杜五安、曹振聲等省市領導征求意見,力求做到作品中所涉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真實準確。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庭棟和政協山西省原主席兼省史誌院院長郭裕懷,不僅為本作品提出補充修改意見,還分別為本作品寫了一封信。尤其是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李立功為本書提出15點補充修改意見,為作品作了政治把關。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第十屆主任張寶順,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長王君,中共山西省委原副書記、政協山西省第十屆主席薛延忠,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金道銘,山西省副省長、中國作協副主席、民盟山西省主委、省作協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張平為本作品作了最後的把關。
筆者對這些省、市領導的征求意見和采訪中,特別驚喜地方知建國後右玉的事業,直到派往右玉任職的每一位縣委書記、縣長都傾注了他們不少的心血,有多少臨行前的諄諄囑托;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幕後運籌策劃;有多少在右玉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決策,甚至是裏程碑式的;有多少不畏嚴寒酷暑的調研指導,引領右玉發展的航向;有多少次為右玉的貧困殫精竭慮,從各方麵全力給予呼籲和幫助。筆者深深感到,沒有他們及時的認可和巨大支持,很難想象荒涼貧窮的右玉會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到“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科學發展,使右玉一個塞上黃土高原的偏僻貧困小縣會創造出令世人折服的生態奇跡,會曆練出如同當年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大寨精神的右玉精神。以至這次對《蒼河頌》寫作,為向世人展示一個“真實的右玉、準確的右玉、生動的右玉”,他們又給予熱情堅定的支持,從各個方麵提出不少真知灼見的寶貴意見和應把握的原則,有的甚至親自動筆對一些段落和提法進行修改。《蒼河頌》中對他們的真實記載,對他們的謳歌是理所應當的、恰如其分的。右玉人民會永遠銘記他們的真誠關愛和不朽的貢獻。可以說這部作品也是省、地(市)、縣三級領導集思廣益集體智慧的結晶。
省、市領導一致認為:“《蒼河頌》這部書應該寫,寫得很有意義。你們做對了。右玉60年生態建設的光輝曆程,是我們共和國大地上科學發展的一麵旗幟。右玉精神很值得在全省、全國學習推廣。這部書的出版發行將會對右玉的跨越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麵進步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
“建國後右玉的曆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在中央、省、市的熱情關懷和巨大支持下,傳承開拓,在這個高寒冷涼‘不毛之地’的塞上黃土高原上,持續不斷地演唱了科學發展的大戲。右玉60年有些動作是超前的,上合黨中央意願,下合老百姓的心願。右玉60年所幹的事業,所取得巨大成就都是大家一致公認的。”
“右玉60年的奮鬥拚搏,既獲得豐碩的物質成果,又獲得豐碩的精神成果,兩個成果都是大家一致公認的。”
“全書的立意構思,謀篇布局也很好。全篇堅持黨的實事求是原則。內容上確定的‘三頌’,也是真實準確的。全書23章以每一任縣委書記及其班子成員的謀劃決策活動出事出人,一氣嗬成,突出了60年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突出了黨建的偉大工程在塞上高原右玉的成功實踐。用報告文學這種體裁反映右玉60年生態建設的巨大成就,挺好。完全讚同這種寫法。全文做到了政治性、史料性、文學性相統一。可讀性和感染力很強,是一部成功的報告文學作品。”
“這部書的寫作,不僅符合各級領導的心願,更符合曾在右玉殫精竭慮工作過的老同誌的心願,也為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民唱出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頌歌。還符合當今中國發展的需要。完全應該把這部書打向全省去,打向全國去。”
“你和趙生榮寫這部作品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上上下下征求了那麼多人的意見,得到廣泛的認同,使作品經得起了檢驗。這是對黨的負責、對人民的負責、對曆史的負責。你們不僅為右玉,為雁北、為朔州,而且為山西作出了貢獻。你們做得挺好。”
“報告文學具有非虛構性,貼近現實,介入生活的鮮明品格。在曆史麵前,隻有一把尺子,這就是真實。使這部紀實性的報告文學《蒼河頌》真正成為一部右玉縣的傳世信史,立於天地人之間的豐碑。”“因為所有這些記載將會成為設計未來的密碼。”
“你們曆經千辛萬苦,集思廣益,很好地完成了一項曆史使命,勝利地完成了右玉,乃至山西的艱巨文化工程。”
“作品的《尾聲》寫得很精彩,寫出了激情,寫出了對右玉的真摯感情。”
“進入書中60年來有代表性的黑白和彩色照片,要選準選好。排版印刷也要搞好,使其成為精品之作。”
在此期間,《中國報告文學》編輯部編輯·創聯部主任盧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大同市文聯原主席馬駿為寫好作品提出不少指導性意見。中共山西省委第一巡視組副組長、省紀委原副秘書長、山西《反腐倡廉建設》原主編李努生研究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青少年報刊社編審梁鳳梧,在中國銀行山西省分行工作的石曉繽,在太原理工大學工作的石芩子等文學內行都提出不少具體章節布局和文字表述的寫作意見。
在四年多的寫作過程中,縣委原書記趙向東、原縣長陳小洪、現任縣委書記陳小洪、現任縣長蘇連根先後20多次聽取寫作進度,及時提出具體意見,保證了作品的順利圓滿完成。
《中國報告文學》編輯部編輯盧旭、《作家出版社》編審賀平為本作品作了最後的文字把關潤色。
中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全國勞動模範、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兼社長何建明為作品作了《序》。
建國後在右玉任職的老縣委書記王矩坤、張進義、馬祿元、龐漢傑的遺孀孫淑凱、解潤的女兒解玲榮和女婿馮鶴春、關毅、楊愛雲的遺孀高秀珍、常祿的長子常永茂、袁浩基、姚煥鬥、師發、靳瑞林、高厚、趙向東、陳小洪、現任縣長蘇連根,以及山西省林業廳原廳長劉清泉、李裏、杜五安、曹振聲,山西省林業廳常務副廳長霍轉業,山西省造林局原局長王德玉,山西省人民政府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正廳級)、省農委原副主任、曾任右玉縣林業局副局長張沁文,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安大鈞,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林、王建國,中共大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閆文照,山西省農業廳經營管理局原局長、建國五六十年代曾任右玉縣委辦公室主任、副縣長徐日新,政協右玉縣第二屆主席傅新瑞,右玉縣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梁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二屆主任胡守義,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屆主任趙潤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一屆副主任劉建英、降寶,政協右玉縣第五屆主席王德功,政協右玉縣第六屆主席劉義,呂梁地區林業局原副局長、曾任右玉縣林業局局長劉拖信,中央黨史研究室張黎群和唐非,《人民日報》記者陳建,《中國林業》記者陳風,《雁北日報》原記者南誌中,《山西畫社》記者梁銘,《山西日報》記者徐補生,大同市史誌辦主任要子謹,中共右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吳曉斌,右玉縣委農村工作部原部長郝文運,右玉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原主任、右玉縣文聯原主席傅品,右玉縣文化局原局長梁發,國營右玉林場原黨總支書記兼第一副場長張宏仕,右玉縣縣誌辦公室原主任胡永禎,雁北地區右玉草原管理站原站長陳義,右玉縣扶貧辦原主任張玉和盧學禮,政協右玉縣文史委員會原主任喬悅等領導和同誌們真誠地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原始資料和珍貴的照片,使本書增色不少。